虞集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學者、詩人。字伯生,號道園,人稱邵庵先生。少受家學,嚐從吳澄遊。成宗大德初,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李國子助教、博士。仁宗時,遷集賢修撰,除翰林待製。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閣侍書學士。領修《經世大典》,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虞集素負文名,與揭傒斯、柳貫、黃溍並稱“元儒四家”;詩與揭傒斯、範梈、楊載齊名,人稱“元詩四家”。

人物生平

虞集,祖籍仁壽(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其父虞汲曾任黃岡尉,宋亡後,徙臨川崇仁(今屬江西省)。其母親是國子祭酒楊文仲之女。祖輩皆以文學知名。虞集1272年二月二十日(3月21日)生於湖南衡陽,正當宋末,兵戈擾攘,為避戰亂,隨父遷居江西崇仁二都(今石莊鄉)。

虞集自幼聰穎,3歲即知讀書,4歲時由母楊氏口授《論語》、《孟子》、《左傳》及歐陽修、蘇軾名家文章,聽畢即能成誦。9歲時已通曉儒家經典之大旨。14歲時師從著名理學家吳澄,對儒學世界觀有了進一步認識。元朝統一全國後,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選府中教書。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今北京市),大德六年(1302),被薦入京為大都路儒學教授。不久,為國子助教。他以師道自任,聲譽日顯,求學者甚多。

主要成就

虞集素負文名,宋濂在《柳待製文集》序言中說:“天曆以來,海內之所宗者,唯雍虞公伯生、豫章揭公曼碩、烏傷黃公晉卿及公(柳貫)四人而已。識者以為名言”。宋犖《漫堂說詩》雲:“元初襲金源派,以好問為大宗,其後則稱虞、楊、範、揭”。又如沈德潛《說詩晬語》雲:“虞、楊、範、揭四家詩品相敵。中又以漢廷老吏為最。”

虞集說:“仲宏(楊載)詩如百戰健兒,德機(範梈)詩如唐臨晉帖,曼碩(揭傒斯)詩如美女簪花(一作“三日新婦”),而他自己的詩如“漢廷老吏”。

作者的詩
上一頁1 / 15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