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總關情。
無端繞屋長鬆樹,盡把風聲作雨聲。
譯文
以關的歲月要將餘生寄托在哪裏呢,無時無刻都關注著家鄉的青山綠水。
那繞屋而長的鬆樹已是高大茂密,盡把那風聲錯當成故鄉的江濤雨聲。
注釋
它年:以關的某年或某一時期。
總關情:是無時不刻都在關注。
元代人虞集生長於江南,但仕宦生涯又使得他不得不留在北方的大都(今北京)。他在晚年曾屢次請求回到南方,但終不獲允許,鄉關之思由此而愈加濃烈。此詩正反映他的這種鄉愁和苦楚的心理。
“何處它年寄此生”,來自於詩人淒楚的內心深處。他在經曆了難熬的宮廷生計,又久羈京師不得南歸之後,自然便產生了人生如寄的悲涼念頭。人生如寄、人生如夢及人生如戲的思想都源自佛教,反映的是人生的虛幻不真,認為人生不過是暫時寄寓於世界上的空皮囊而已。虞集的發問並非懵懂,而是十分清醒的明知故問,這種人生如寄的觀念已深深紮根於他的心上,所以他做官雖然官至翰林院學士、國子祭酒也堅決地要求回歸江南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