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

[清代] 姚鼐 [简体]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穀皆入汶,陰穀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裏。

餘以幹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曆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穀,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裏,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

泰山正南麵有三穀。中穀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餘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複循西穀,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穀入,道有天門。東穀者,古謂之天門溪水,餘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麵。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鬆,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裏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泰山的南麵,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麵,濟水向東流去。南麵山穀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麵山穀的水都流入濟水。處在那陽穀和陰穀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所築長城的遺址。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裏。
我在幹隆三十九年(年)十二月從京城裏出發,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麵的山穀,跨過長城的城牆,到達泰安。這月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

攀行四十五裏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那些台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麵有三條水道,(其中)中穀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我起初順著中穀進去。(沿著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巔頂。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水道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這東邊的山穀,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

文言現象

古今異義
1.至於泰安(至於,古義:到,到達;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義:這,此;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3.複循西穀(複,古義:再,又;今義:往複,重複)
4.戊申晦(晦,古義: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今義: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義: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義:數學名詞)

通假字
1.其級七千有餘(“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2.少圜(“圜”通“圓”,圓形的,指山石)

詞類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2.濟水東流(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3.崖限當道者(限:名詞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4.道少半(道:名詞作動詞,走,走路)

文章層次

公元1774年冬,姚鼐遊泰山後寫了《登泰山記》,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國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的遊記佳作。經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卻包含了很大容量。介紹了泰山,敘說了登山經過,描寫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綜述了名勝古跡。文章既再現了隆冬時節泰山的壯麗景色,又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讚頌之情。

全文共四部分。開頭即寫泰山,這第一部分介紹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勢,用筆概括卻頗耐玩味。作者開章寫道:“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這一筆把山和水聯係起來了。你看:泰山卓立不群,直逼雲端,山南一條汶水向西流去,山北一條濟水向東流去。這水繞山流,山水相映是泰山的特點。

內容結構

第一部分(第一段):介紹泰山及日觀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第二段):寫登泰山的經過。這部分先敘述從京城到泰山的旅程,接著寫登山過程,再寫到達山頂時所見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三段):寫觀日出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四、五段):介紹泰山的古跡(建築群和石刻),以及所見泰山的冬季景色。。

第五部分(第六段):交代作者,這是遊記常見的格式。

本文是一篇山水遊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後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遊蹤進行,同時穿插對泰山特點的記述和對所見景觀的描繪。全文共有五段。

文章特點

1.“陽”和“陰”
這是一對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陰陽,用陰陽來解釋萬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晝夜、男女以至髒腑、氣血等。古代文學作品中,用陰陽來說山水很常見。本課“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其中的陽、陰分別指泰山的南麵和北麵,是在說山。初中學過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個“陰”說的是水,指漢水的南麵。

2.“乘風雪,曆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穀,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這一句用了“乘”“曆”“穿”“越”四個動詞,“風雪”言“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主動;河言“曆”,山穀言“穿”,城牆言“越”,不僅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準確生動,而且富於變化,筆墨傳神。幾個短句,幾個動詞,使我們仿佛看到作者頂風冒雪、風塵仆仆、不遠萬裏趕來登山的迫切神情。

寫作特點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寫景物很少直接寫出,而是采用側麵烘托的辦法。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餘”暗暗點出,然後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雲漫”的圖景從側麵加以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麵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作側麵烘托,給人以想像,又生動有趣。

語言簡潔、生動。這篇文章全文隻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出雪後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從京師到泰安,隻用“自京師乘風雪,曆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穀,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路程,並照應了第一段的古長城。又如寫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最後一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最能體現這個特點,寥寥幾句,就把它的多石、多鬆、冰雪覆蓋的景色描寫出來了。

賞析

東嶽泰山,巍巍峨峨,猶如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以其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雄距於齊魯大地。其實,泰山險不過華山,雄不過恒山,海拔高度在五嶽中僅排第三位。學者王克煜認為,它之所以被尊為五嶽之首,與它的地理位置分不開。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記載:“泰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嶽長。

”此外,泰山之所以被視為五嶽之尊,與它在曆史上曾具有的濃重的政治、宗教色彩分不開。司馬遷《史記》援引《管子·封禪篇》說,上古之時,封禪泰山的就有七十二家帝王。後來,曆代帝王幾乎無不封禪泰山。泰山別名“天孫”,意為天地之孫,主招魂,知人生命之長短,這大概是曆代帝王鍾情於泰山的重要原因吧。從這個意義上說,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濃厚的文化山。泰山又是一座自然風光優美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