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飛回了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分,號角吹起,邊塞特有的風聲、馬嘯聲、羌笛聲和著號角聲從四麵八方回響起來。連綿起伏的群山裏,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裏之外的親人,眼下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早作歸計。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霜雪滿地。

夜深了,在外征戰的人難以入睡,無論將軍還是士兵都白了鬢發,淚滿衣襟。

講解

每讀這首詞,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淒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回蕩著。

“塞下秋來風景異”,劈頭一句,作者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特殊的環境。時間是秋天,地點在邊塞。風景呢?沒說好,也沒說壞,隻說了一個“異”。“異”在哪裏呢?且聽下文:

“衡陽雁去無留意。”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古人相傳,北雁南飛,到衡陽而止。衡陽城南有回雁峰,樣子很像回旋的雁。“秋來”,滿目蕭條;“風景”越發“異”得難忍,所以雁兒毫不留戀地非飛走不可。這裏表麵寫的是雁,實在寫人。即連大雁都不願在這兒呆下去了,更何況人?但是,邊塞軍人畢竟不是候鳥,他們卻堅守在邊塞。

下麵三句,寫的就是“雁去”後的情景。

賞析

範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麵表現了邊塞地區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域。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 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麵,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創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範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間,範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這首詞作於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

參考資料:
1、(清)朱孝臧編選.宋詞三百首: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05:第9頁
點評

範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裏,可謂大手筆。

範仲淹守邊時,作《漁家傲》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修嚐稱為“窮塞主”之詞雲雲。現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區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故稱“塞下”。“秋來”,點明了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

評論

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後,連年侵宋。由於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於延州,再敗於好水川,三敗於定川寨。1040年,範仲淹自越州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延州當西夏出入關要衝,戰後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可能即作於知延州時。原有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歐陽修嚐稱為“窮塞外之詞”(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但流傳至今的卻隻有此詞。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這恰與《蘇幕遮》仿佛。但它的題材與風格卻是有別於《蘇幕遮》的。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點明地域、時令及作者對邊地風物的異樣感受。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這是托物寄興。接著,“四麵邊聲”三句,用寫實的筆法具體展示出塞風光,而著重渲染戰時的肅殺氣象。

賞析二

範仲國是當時的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間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存在的問題,主張革除積弊,但因統治集團內部守舊派的反對,沒能實現。

他也是著名的文學家。這首《漁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親身經曆的邊塞生活。古代把漢族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這首詞所說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陝北一帶。

從詞史上說,此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