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

[宋代] 陸遊 [简体]

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天空黑暗,大風卷著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嘩嘩大雨像巨浪翻滾之聲。
溪柴燒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氈都很暖和,我和貓兒都不願出門。

窮居孤村,躺臥不起,不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哀傷,心中還想著替國家戍守邊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聲,就夢見自己騎著披著盔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注釋
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蠻氈:中國西南和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毛氈,宋時已有生產。宋範成大《桂海虞衡誌·誌器》:“蠻氈出西南諸番,以大理者為最,蠻人晝披夜臥,無貴賤,人有一番。”
狸奴:指生活中被人們馴化而來的貓的昵稱。
僵臥:躺臥不起。這裏形容自己窮居孤村,無所作為。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涼的村莊。
不自哀:不為自己哀傷。
思:想著,想到。

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僵”是個形聲字,從人僵聲,與“偃”同義,是向後仰倒,而“前仆後繼”的“仆”是向前倒,與此詞倒的方向相反。後來引申用來指“不動不朽”,即“僵硬”的意思,後來此義又造“僵”字表示,但人們仍習慣用“僵”字。詩中“僵臥孤村不自哀’’的“僵”是“僵硬挺直”的意思,形容詩人不受重用。


“戍”是個會意字,從人持戈,本義是“守邊”。所以,古代的邊防戰士稱“戍卒”;也指一般的駐紮、守衛。詩中“尚思為國戍輪台”一句,可理解為“防守”、“守衛”、“保衛”。

思想感情

這首詩情感激昂,精神飽滿。作者晚年境遇困頓,身體衰弱,但並沒有哀傷自己,而是想著從軍奔赴邊疆,跨戰馬,抗擊敵人進犯。表達了詩人的愛國熱情希望用實際行動來報效國家,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1192年(南宋光宗紹熙三年)十一月四日。陸遊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罷官後,閑居家鄉山陰農村。當時詩人已經68歲,雖然年邁,但收複國土的強烈願望,在現實中已不可能實現,於是,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裏,觸景生情,由情生思,在夢中實現了自己金戈鐵馬馳騁中原的願望。

參考資料:
1、高安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論兩篇·2012年·廣西師範學院
2、霍鬆林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984-985
鑒賞

第一首詩主要寫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詩人之處境。前兩句以誇張之法寫大雨瓢潑,其聲響之巨,描繪出黑天大風大雨之境,很是生動,波濤洶湧之聲正與作者渴望為國出力、光複中原之心相印。後兩句轉寫近處,描寫其所處之境,寫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門,其妙處是把作者的主觀之感和貓結合一起寫。這首詩也道出了作者處境悲涼。

第二首詩以“癡情化夢”的手法,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收複國土、報效祖國的壯誌和那種“年既老而不衰”的矢誌不渝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鑒賞三

同陸遊的許多愛國詩篇一樣,這首詩充滿愛國豪情,大氣磅礴,風格悲壯。

當詩人在六十八歲高齡,一身病痛,孤獨地躺在荒涼的鄉村裏,他會想起很多往事。人生匆匆近百年,回首過往,感慨頗多,幼年時的理想,青年時的挫折,中年時的抱負,老年時的失意都會像過眼煙雲一樣在心頭閃現。

少年時在家庭中父親對自己的愛國主義熏陶,和自己“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誌氣,青年時科舉考試時因才華過人而導致被權臣除名的挫敗,中年時,短暫軍旅生活的體驗和出任朝廷重臣的躊躇滿誌,老年時作為主戰派,受投降打擊排擠獨居鄉村的淒涼寂寞,都會帶著深深的山河破碎家國飄搖的烙印,一齊向心頭襲來。

鑒賞二

這是年近七旬的 陸遊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寒夜,支撐著衰老的身體,躺在冰涼的 被子裏,寫下的一首熱血沸騰的 愛國主義詩篇。

詩的前兩句直接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情思。“僵臥”道出了詩人的老邁境況,“孤村”表明與世隔絕的狀態,一“僵”一“孤”,淒涼之極,為什麽還“不自哀”呢?因為詩人的愛國熱忱達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經不把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居住環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為國戍輪台”,猶有“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氣概。但是,他何嚐不知道現實是殘酷的,是不以人的意願為轉移的,他所能做的,隻是“尚思”而已。

鑒賞四

此詩作於宋光宗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時年詩人67歲,閑居在故鄉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

原詩共兩首,此處賞析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與詩人其他的老年詩相比,這首詩在寫法上別具一格。其主要特色在於以夢境抒發情懷。寫到夢境的詩詞,在陸遊之前已有不少佳作。李白的詩《夢遊天姥吟留別》,描繪的是光怪陸離、異彩紛呈的夢;杜甫的詩《夢李白二首》,摹寫的是滲透了詩人與李白形離神合、肝膽相照友誼的夢;蘇軾的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記敘的是詩人悼念亡妻、寄托哀思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