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

[南北朝] 酈道元 [简体]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闕 通:缺;重岩 一作:重巒)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三峽七百裏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懸崖峭壁重巒疊嶂,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半夜,連太陽和月亮都無法看見。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船隻的航路都被阻斷,無法通行。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隻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裏,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鬆柏,山峰間懸泉瀑布飛流衝蕩。水清,樹榮,山峻,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賞析

酈道元的《三峽》(選自《水經注》三十四卷《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作者隻用不到兩百字的篇幅就描寫出了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景色。

全文四段,即是四幅挺拔雋秀的水墨山水畫。

第一段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岩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麵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筆就形象的勾勒出三峽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就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文言知識

古今異義
1、或或王命急宣古義:有時今義:常用於選擇複句的關聯詞
2、雖雖乘奔禦風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一詞多義
①自自三峽七百裏中(從)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絕沿溯阻絕(斷絕)絕巘多生怪柏(極)哀轉久絕(消失)

通假字
①略無闕處,“闕”通“缺”空缺。
②哀轉久絕,“轉”通“囀”鳴叫。

詞類活用
①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詞用作動詞,結霜。
④空穀傳響:空穀,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穀裏。

特殊句式
1省略句(三峽)兩岸連山省略定語“三峽”。
2省略句(兩岸)重岩疊嶂省略主語“兩岸”。

創作背景

酈道元生活於南北朝北魏時期,從小喜愛遊覽山川河流,並搜集當地風土民情、曆史故事、神話傳說,創作《水經注》四十卷。此篇文章即是從中節選出的,是作者記錄長江三峽的雄偉險峻和四季風光所作。

參考資料:
1、熊依洪主編. 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大觀[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01.第364頁
賞析二

本文是《水經注》中《江水》中的“(江水)又東過巫縣南,鹽水從縣東南流注之”的一條注。記敘了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奇景,能激發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總寫三峽的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自三峽七百裏中”,交代峽之長,接著指出兩岸山的特點在於“連”。“略無闕處”,毫無殘缺的地方,進一步寫“連”。下麵接著寫山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