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威後問齊使

[先秦] 佚名 [简体]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邪?民亦無恙邪?王亦無恙邪?”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鍾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徹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齊國國王派遣使者去問候趙威後,書信還沒有啟封,威後就問使者說:“今年的年成好嗎?老百姓好嗎?齊王好嗎?”使者不高興,說:“下臣奉齊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後這裏來,現在您不問齊王,反而先問年成和百姓,豈不是把賤的放在前麵,把尊貴的放在後麵嗎?”威後說:“不是這樣。假如沒有收成,哪裏有百姓?假如沒有百姓,哪裏有國君?因而有所問,能不問根本而問末節的嗎?”

威後進而又問他說:“齊國有個處士叫鍾離子,平安無事嗎?這個人做人呀,有糧食的人給吃,沒糧食的人也給吃;有衣服的人給穿,沒有衣服的人也給穿。

賞析

這篇文章表現了趙威後的政治思想,同時也對齊國的政治狀況有所批判。戰國以前,民本思想已逐漸掘起。一些思想家、政治家都已意識到人民的作用,提出了諸如“民,神之主也”,“上思利民,忠也”等主張。這種思潮在戰國時繼續發展。孟子有“民貴君輕”一說,田於方、顏斶也有“士貴王不貴”的思想。趙威後提出“苟無歲,何有民?苟無民,何有君”的思想,是與曆史上這一民本思潮相一致的。

齊王使者問候趙威後,信函還沒有拆開,威後就連續發問:“年成還好吧?百姓安樂吧?齊王安康吧?”她把收成放在第一位,因為“倉稟食而知禮節”,“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接著,她問到百姓,而把國君齊王放在末位,這明顯地反映出了她的民本位思想。收成好自然百姓安樂,百姓安樂自然國君無恙,逐步推理,簡明而正確,卻使“使者不悅”,他詰問趙威後“先賤後尊”,威後的回答清晰明了,層層遞進,駁得使者無話可說。

創作背景

公元前266年.惠文王卒,孝成王立,其年幼,故趙威後執政。趙威後清正廉明、洞悉政治民情、明察愚賢是非,是一位優秀的女政治家。這篇文章就是記敘趙威後接見齊國使者的一次談話,通過雙方的問答,委婉的批評了齊國政治失當,讚揚了“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

參考資料:
1、《中國曆代文學名篇》編委會.《中國曆代散文名篇》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鑒賞

文章記敘趙威後接見齊國使者的一次談話。

文章之奇,在於通篇隻是記言。既無一句人物外貌、舉止、行為、心態之類的描寫,也無任何環境烘托或細節刻畫,隻緊扣題目中一個“問”字 ,主要寫趙威後的七次提問,就鮮明而傳神地勾畫出一位洞悉別國政治民情、明察賢愚是非、具有高度民本主義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寫七問又非一氣連問,而是筆法富於變化頓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