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紀讚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係姓》,儒者或不傳。餘嚐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係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標簽: 古文觀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太史公司馬遷說:學者多稱讚五帝,久遠了。然而最可征而信的《尚書》,記載的獨有堯以來,而不記載皇帝、顓頊、帝嚳。諸子百家雖言黃帝,又涉於神怪,都不是典雅之訓,所以當世縉紳們都不敢說,不可以取以為證啊。孔子所傳的《宰予問五帝德》及《帝係姓》,雖稱孔子所傳,但儒者懷疑不是聖人之言,所以不傳以為實。

我曾經西至崆峒山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處,北到黃帝堯舜之都涿鹿,東到海,南到江淮,我所經曆的地方,所見過的長老,往往稱頌黃帝堯舜的舊績與其風俗教化,固來與別處有所不同。那麽別的書說到黃帝的,也或者可以為證。總之,大要不背離《尚書》所記載的接近這些。我看《春秋》《國語》,這兩篇發揮闡釋《五帝德》《帝係姓》很彰著。顧儒者但不深考而且有的不傳講。

評析

《五帝本紀》為《史記》的第一篇。司馬遷在寫這篇傳記時,遇到了兩個困難:一為史料的缺乏。司馬遷決定從黃帝寫起,而《尚書》所載的史實卻是從唐堯開始的,前麵有許多空白需要填補;二為史料的真偽難辨。當時的學者多稱五帝,而諸子百家傳說的黃帝早已被神化、文學化,難以使人完全相信。在此種情況下,司馬遷作了兩方麵的工作:一是進行實地考察。

通過到各地漫遊,將民間傳說和信史材料相互印證;二是對現存史料進行梳理,不僅到《春秋》《國語》等史書中去尋找材料,而且對儒家的典籍的有關記載,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司馬遷終於成功了,他不僅發現了民間傳說和信史記載中的許多一致之處,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各地區和不同部族的文化差異,他還在《尚書》以外找到了許多可資利用的信史材料,為他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題解

本文選自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自黃帝至漢武帝前後三千餘年的曆史,共52萬字,130篇。其中“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全書對三千年來中國的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麵的演變發展,作了既概括而又詳細的敘述。它不但是一部曆史傑作,為我國史學紀傳體奠定了基礎,而且還是思想內容異常豐富的一部傳記文學名著。

《史記》中的許多篇章,均頗具文學價值。這些作品善於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與相互間的矛盾衝突,結構與布局既尊重史實,又頗具開闔跌宕之勢,再加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也正因為如此,《史記》曆來被推崇為我國傳記文學的典範、古代散文的楷模,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簡析

《史記》的首篇為《五帝本紀》,本文就是司馬遷為首篇作的讚語,列在該篇的末尾。讚語是司馬遷在《史記》的重要篇章之後,以“太史公曰”的口氣發表的議論、總結或補充的文字。在這篇讚語中,司馬遷說明了《五帝本紀》的史料來源和他對這些史料的看法。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司馬遷對待史料的審慎態度以及他在驗證史料時跋山涉水的艱苦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