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紀讚》題解

本文選自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自黃帝至漢武帝前後三千餘年的曆史,共52萬字,130篇。其中“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全書對三千年來中國的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麵的演變發展,作了既概括而又詳細的敘述。它不但是一部曆史傑作,為我國史學紀傳體奠定了基礎,而且還是思想內容異常豐富的一部傳記文學名著。《史記》中的許多篇章,均頗具文學價值。這些作品善於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與相互間的矛盾衝突,結構與布局既尊重史實,又頗具開闔跌宕之勢,再加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也正因為如此,《史記》曆來被推崇為我國傳記文學的典範、古代散文的楷模,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約前145—前87),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縣南)人。自幼受其父司馬談的影響,誦讀古文經書。20歲開始遠遊大江南北,訪問了許多遺址,考察了曆史遺跡,調查了許多曆史人物的事跡、軼聞以及地方風俗和經濟生活。司馬談逝世後第三年(前108年),司馬遷繼父職做了太史令,此為他寫作《史記》的起點和重要條件。太初元年,他42歲,正式開始了這一工作。後因李陵事件,觸怒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但他忍辱含垢,更加發奮地寫作《史記》,直至遇赦,改做中書令,約在53歲時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空前絕後的巨著。除《史記》外,他的著作今存的還有《感士不遇賦》和《報任安書》。

本篇是《史記》第一篇《五帝本紀》的最後一段,用以說明“本紀”的史料來源和作者見解。此種頗似於評論的“讚”的形式,乃司馬遷首創,並被後世史書所沿用。這篇讚語曆述有關五帝——黃帝、顓項、帝嚳、堯、舜的記載;根據傳說的紊亂和缺漏情況,說明整理五帝史跡的必要性,從而反映了司馬遷著作史書的求實精神。

原文《五帝本紀讚》

[兩漢] 司馬遷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係姓》,儒者或不傳。餘嚐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係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