歎花 / 悵詩

[唐代] 杜牧 [简体]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標簽: 春天,抒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隻遺憾自己尋訪春色去的太晚,不必滿懷惆悵埋怨花開得太早。
狂風已吹盡了鮮紅的花朵,現在綠葉成蔭果實綴滿枝。

注釋
自風:都怪自己。
校:即“較”,比較。
狂風:指代無情的歲月,人事的變遷。
深紅色:借指鮮花。
子滿枝:雙關語。即使風說花落結子,也暗指當年的妙齡少女如今已結婚生子。

參考資料:
1、張國舉.唐詩精華注譯評:長春出版社,2010年:686頁
賞析

關於此詩,有一個傳說故事:杜牧遊湖州,識一民間女子,年十餘歲。杜牧與其母相約過十年來娶,後十四年,杜牧始出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歎其事,故作此詩。這個傳說不一定可靠,但此詩以歎花來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現的是詩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時的一種惆悵懊喪之情。

全詩四句二十八字。詩人借尋春遲到,芳華已逝,花開花落、子滿枝頭,喻少女青春已過,含蓄委婉地抒發機緣已誤,時不再來的惆悵之情。此詩通篇采用“比”的手法,形象生動,含蓄自然,耐人尋味。

創作背景

據《唐闕史》、《唐摭言》記載:唐文宗大和年間,杜牧曾與友人到湖州遊玩。遊覽之餘,他發現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姑娘,姿容俏麗、顏色非常,於是與她的母親約定,待到十年後,前來娶她。後來,杜牧雖然輾轉他地,但時常念及這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想著她現在應該出落得如花似玉了。時機也很湊巧,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秋,杜牧被朝廷任命為湖州刺使,等來到這個女子的家中,想著就要見到往日朝思暮想的女子,他心中愈發激動。

可是,“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出門迎接他的不是亭亭玉立的姑娘,而是一個老婦人。她告知杜牧女兒已經嫁人了。杜牧埋怨老婦人不守約定,可老婦人說,此時已曆時十四載,超出了約定的時間。並告訴他說:女兒已為民婦,嫁人三年,已生二子。杜牧屈指一算,自己離開湖州恰恰十四年,於是他作了這首詩以表達自己的悵惘之情。結合“杜郎俊賞”、“才子風流”的事實,此事可能屬實。

賞析二

詩人借尋春遲到,芳華已逝,花開花落、子滿枝頭,比喻少女青春已過,含蓄委婉地抒發機緣已誤、時不再來的悵恨之情。這首詩通篇采用比擬手法,以尋春比喻尋訪所愛之人,以花比喻女子,以綠葉成蔭、子滿枝頭比喻女子結婚生子,既形象生動,又不露痕跡,含蓄自然,耐人尋味。

全詩圍繞一“歎”字展開,情感婉曲。詩中處處表現作者的“感歎”:春歸太早、尋春去遲、狂風無情、落紅遍地都使詩人感到深深地惋惜。感歎春花的遭遇,其實也是表達詩人自己的無奈。同時“歎”字還有另一層涵義,它透露出詩人的自我安慰之情,雖然春已歸去,但他勸慰自己“不須惆悵”:看到落花的同時,還看到了枝頭的果實,這種理性的思維,加深了他“感歎”的深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