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說 通:悅)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裏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裏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裏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嚐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嚐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裏。”唐雎曰:“大王嚐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打算要用五百裏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在是善事;即使這樣,但我從先王那裏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後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五百裏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這是為什麽?況且秦國滅掉韓國、魏國,而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裏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隻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加以注意。現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願,這這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並不是這樣的。

文言現象

通假字
1. 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2.倉鷹擊於殿上(“倉”通“蒼”,青白色)
3. 輕寡人與(“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
4. 豈直五百裏哉(“直”通“隻”,隻,僅僅)
5. 寡人諭矣(“諭”通“喻”,明白)
6.秦王不說(“說”通“悅”,高興,愉快)

一詞多義
以:
1.寡人欲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用,用來)
2.而君以五十裏之地存者(憑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為)
4.以君為長者(把)
徒:
1.亦免冠徒跣(光著,動詞)
2.

評析

在矛盾衝突的發展過程中,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的軌跡,是本文一個鮮明的特點。秦王嬴政在“滅韓亡魏”之後,雄視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裏,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脅,企圖以“易地”的謊言詐取安陵。在他看來,安陵君哪敢說個“換”字,更不敢說“不”,“安陵君其許寡人”,這種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現了他的強橫無理,又表現了他對安陵君的輕蔑。

不料在安陵君那裏竟碰了個軟釘子,因此當唐雎出使來秦,秦王便在強迫對方服從的基礎上,增加了脅迫威逼的氣勢,“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裏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解析

這篇文章所記敘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一場外交鬥爭的情況。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翦滅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移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

文章用人物對話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唐雎這種凜然不可侵犯的獨立人格和自強精神,在曆史長河中一直熠熠生輝。

本文可分三部分:

賞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戰國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傳文,後收錄於《古文觀止》。這篇文章寫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與秦王展開麵對麵的激烈鬥爭,終於折服秦王,保存國家,完成使命的經過,歌頌了唐雎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愛國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幹的本質。文章內容精彩,情節完整,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生動,秦王的色厲內荏、前倨後恭,唐雎的不畏強暴、英勇沉著,都寫得栩栩如生。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對白。除了很少幾句串場的敘述,幾乎全是對白;用對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局,重點突出,層次清晰;用對白表現人物的精神麵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堅定,唐雎的沉著幹練,口鋒銳利,義正辭嚴,秦王的驕橫無理,無不躍然紙上。

創作背景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國滅掉魏國之後,想以“易地”之名占領安陵國。在這種情況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與虎狼之秦作針鋒相對的堅決鬥爭。這篇文章就是這次鬥爭的實錄。。

參考資料:
1、課程教材研究所.《語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9-192
教學建議

一、本文故事情節生動,富有戲劇性,學生樂於接受。教學時,仍應以朗讀為主,在反複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講解文章主要內容,教師隻需要對個別詞句略加點撥,其餘由同學自主思考,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朗讀時應引導學生注意把握說話人的語氣。甚至可以讓學生表演唐雎和秦王的這段對話,以便加深理解。

二、引導學生從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入手,由此加深學生對文言詞語、句式的理解也是一個一舉多得的辦法。

三、在中國曆史上,像唐雎這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有著凜然正氣的布衣之士還有很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他們的事跡,鼓勵學生學習他們的品格。

四、《戰國策》中的許多人物、事例,往往不合史實。如課文,唐雎是不可能帶劍接近秦王的,並且一個使者是不可能如此同君主說話。如果學生有疑問,教師可以給予解釋。本文主要還是體會人物形象,不必過分認真計較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