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當暮色降臨山蒼茫的時候就越來越覺得路途遙遠,當天氣越寒冷茅草屋顯得更加貧窮。
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原來是有人冒著風雪歸家門。

注釋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裏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時候。
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蒼:青色。
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鑒賞

詩詞大意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中“日暮”點明時間:傍晚。“蒼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蒙,暗示跋涉的艱辛,急於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天寒白屋貧”:主人家簡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寒”“白”“貧”三字互相映襯,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後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後的情景。“柴門聞犬吠”,詩人進入茅屋已安頓就寢,忽從臥榻上聽到吠聲不止。“風雪夜歸人”,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麵。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投宿的順序寫下來的。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賞析

這是一首詩,也象一幅畫.全詩僅以寥寥二十個字,便勾勒出一個嚴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一個逢雪借宿者的形象.

詩一上來,展現在讀者麵前的是漫無邊際的靄暮籠罩著遠處的千嶂萬壑,曠野茅屋在凜冽寒氣的侵淩下顯得是那麽孤零安謐.起聯不寫行人的兼程尋宿,而先寫他已找到安頓處後從遠處看到的山村景象,這在布局上既避免平鋪直敘,又給下聯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和一種蕭瑟的氣氛.

下二句,由遠景逐漸移入近處,寫白屋有人歸來,引起了柴門外的犬吠聲,這聲音來得多麽突然,又是多麽可喜可親!如果說,上聯已構成了一幅寒寂清冷的風景畫,那麽下聯便是在這幅畫的顯眼處,納入了聲響和人物,添上寒風和飛雪,經這樣的渲染、照應,就把遙見的"蒼山"、"白屋",近聞的"犬吠"和眼下的"風雪"交織成章了.

創作背景

大約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曆八年)至公元777年(十二年)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嶽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禦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為睦州司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寫的是嚴冬,應在遭貶之後。

參考資料:
1、中國文學網.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賞析分歧

該詩釋義上的分歧主要有三:第一句“日暮蒼山遠”之“蒼山”是特指還是泛指,“遠”是尚遠還是似乎更遠;第二句“天寒白屋貧”之“白屋”是簡陋之屋還是覆雪之屋,“貧”是稀少還是感覺貧寒;第三句“柴門聞犬吠”之“聞”是詩人聞還找人聞。

在思想感情上的分歧是,一種意見認為該詩表達了“作者對貧 寒人家的同情”:且詩句“風雪夜歸 人”應解釋為“主人為謀求生活,在 外勞碌奔波,夜裏才回家。”;而另一種意見認為“風雪夜歸人”應解釋為:“行人在風 雪之夜終於找到了可以投宿的地方,並受到主人熱情款待,而感到像 回到了自己家裏一樣。”古詩表達了作者對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時讚揚 主人熱情好客、與人方便的美德。關鍵是詩人的立足點在哪裏。

賞析二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麵,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麵。詩句中並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這裏,點活畫麵、托出詩境的是一個“遠”字,從這一個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時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於投宿的心情。接下來,詩的次句使讀者的視線跟隨這位行人,沿著這條山路投向借宿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