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詩人。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後以倉海為名。祖籍嘉應鎮平(今廣東蕉嶺)。同治三年(1864年)生於台灣彰化,光緒十四年(1887年)中舉人,光緒十五年登進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台灣,到台灣台中衡文書院擔任主講,後又於台灣的台南和嘉義教育新學。

人物生平

愛國世家
生於台灣省苗粟縣,可以說是出生在一個愛國世家,其先祖是為躲避戰亂而從中原南遷的“客家人”,因不願在入侵者麵前苟且偷安而舉族南遷。在長期顛沛流離的徙居生活中,他們不得不與險惡的自然環境作鬥爭,養成了刻苦耐勞的習慣和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並且後代子孫牢記一條遺訓:即先祖是因外族侵擾而輾轉南遷,所有後代子孫,不論落籍何處,都應勤耕苦讀,自立圖強。

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時,因耕地狹小,無以為生,所以偕同一批客家人又漂洋過海,向台灣遷徙,這大概是清幹隆中葉時期。到丘逢甲這一代,丘家在台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曆史了。
1864年,丘逢甲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具有濃厚愛國愛鄉思想、生活上則保持清樸風尚的鄉村塾師的家庭裏,自幼受清樸剛正家風的熏陶和艱苦生活的磨煉,“幼負大誌”,渴望報效國家民族。這一切對他日後的事業以及人生道路都產生了積極有益的影響。

主要成就

丘逢甲一生共寫過5000餘首詩,傳世的現尚有3000餘首,其中“懷台詩”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他的詩都是有感而發,情深意切,絕無無病呻吟之弊,故能輾轉傳抄,廣為傳誦。即使在100餘年後的今天,人們讀他的詩集,仍能激發愛國熱情,如臨其境。當然,除了真情實感外,“樂寧才子”的作詩技巧同樣是相當高超的。江泉的《丘倉海傳》對此曾概括道:“倉海暨內渡……日以賦詩為事,而故國之思,以及鬱伊無聊之氣,盡托於詩。

詩本其夙昔所長,數十年來複顛頓於人事、世故、家國、滄桑之餘,皆足以鍛煉而淬礪之。其所為詩,益蒼涼慷慨,有《漁陽參撾》之聲。又如飛免驃嫋,絕足奔放,平日執幹戈衛社稷之氣概,皆躍然紙上。”梁啟超的《飲冰室詩話》中對這種豪放激越、震撼人心的詩風同樣有很高的評價,並稱丘逢甲為“詩界革命一巨子”。

評價

正麵評價
丘逢甲少年得誌,卻棄官返台從事教育工作;已未割台時,他首倡獨立抗日;內渡大陸後則獻身推廣新式教育,為國家培養元氣。終其一生始終對國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操。
丘逢甲的詩文曾獲得諸多學者高度的評價:錢仲聯曾評其《嶺雲海日樓詩鈔》曰“七律一種,開滿勁弓,吹裂鐵笛,真成義軍舊將之詩。”柳亞子謂“時流竟說黃公度,英氣終輸倉海君,戰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殘角海東雲。

”梁啟超則譽為“詩界革命巨子”、“天下健者”。

負麵評價
1895年反割台運動期間,丘逢甲雖首先刺血上書反對割台,爾後卻提前內渡,其前後言行不一,實際表現未盡理想,使後人稍有微詞。連雅堂在《台灣通史》便作總評為“成敗論人,吾所不喜,獨惜其為吳湯興、徐驤所笑爾。”丘氏內渡之際,有謂其挾帶巨額公款而,但因無實據,亦有持不同意見者迄今仍無定論。

作者的詩
上一頁1 / 56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