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

標簽: 春天,愛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愁難以排遣,強打起精神眺望遠山,想起往事就深感驚心難安,不由潸然淚下。
台灣的四百萬同胞齊聲大哭,為的是去年的今天腐敗的清政府把台灣割讓給了侵略者日本。

注釋
潸:流淚的樣子。
四百萬人:指當時台灣人口合閩、粵籍,約四百萬人。
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參考資料:
1、葉君遠、鄧安生.元明清詩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487-488
2、南湖居士.清詩三百首.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4:198
創作背景

丘逢甲是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台灣被清廷割讓給日本後,丘逢甲組織台灣義軍抗擊日本侵略者,抗戰失敗後返回從教。1896年5月5日(光緒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即《馬關條約》簽訂一年後,丘逢甲痛定思痛,寫下了《春愁》這首詩。

參考資料:
1、葉君遠、鄧安生.元明清詩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487-488
2、夏國榮.憂國懷鄉 動人心魄——丘逢甲《春愁》賞析[J].語文天地, 2004(8):12-12
賞析

此詩抒寫了作者回首一年前簽訂《馬關條約》之往事時的哀痛心情,表達了作者盼望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全詩語句警拔,撼人心魄,鮮明地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春愁難遣強看山”,貌似平淡,其實蘊含的情感特別豐富。這一句詩中,作者化用的或許正是唐代詩人杜甫《春望》的詩意:“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寫的是安史之亂時,春天依舊,山水依舊,但國家支離破碎,人民流離失所。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草綠林青,百花爭豔,連春山也顯得格外嫵媚。而此時的丘逢甲卻再也沒有閑情逸致去欣賞春景。為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強迫自己打起精神去“看山”。

簡析

這是一首即景抒情詩。詩的大意說:春回大地,麵對著春天的景色,引起我無限春愁,這春愁無涯無際,難以排遣,勉強觀望山景,仍然難以消除胸中的悲愁。想起驚心動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淚下。四百萬同胞都為此傷心萬分,同聲大哭,因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讓了台灣。

作者是台灣省苗栗縣人,近代愛國詩人。清政府割台灣給日本時,他曾領導義軍抗日,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失敗後退到大陸,他心懷故土,想起家鄉被侵略者占領,家愁國恨交織在一起,對著春景,不免有“感時花濺淚”之慨。全詩直抒胸臆,十分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