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代] 王旭 [简体]

兩種風流,一家製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
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兩種風格,都是大自然的傑作,雪花好似梅花的花瓣,仔細一看不是雪,因為雪無香氣,風吧香氣吹得四散。
雖然色彩一樣,形狀相似,但是有一個高出一等,雪花不像梅花薄。梅花開在空山,放射出光輝異形,雪花卻在人家簾幕下低飛。

注釋
風流:風度、標格。
一家製作:意指雪和梅都是大自然的產物。
萼:花萼,這裏指的是花瓣(因押韻關係用“萼”字)。
細看不是雪無香:仔細一看,不是雪花,因為雪花沒有香氣。
著(zhāo):等次。
薄(báo):厚度小的。
散彩:放射出光彩。
簾:窗帷。最後兩句說:梅花開在空山,放射出光輝異形,雪花卻在人家簾幕下低飛。

創作背景

早春時期,詞人外出遊玩,途中觀賞到梅花的精致與雪花的燦爛,因而興致大開。於是詞人借物詠誌,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之詞,運用了托物言誌的手法。詞一開篇,就是指點江山、直抒胸臆。與眾不同的是,他不是隻詠雪或隻詠梅,而是花開兩朵、兩朵俱美。一會是一個平台上的比較,一會是各自舞台上的輝煌;既各有高低,又各有所長。從篇章角度分析,上下闋的結構是一致的:一二句,先立主旨、總領全段;三四五句,以鮮明意象,比較二者異同;把這異同的典型特征,完全袒露在作者筆下、袒露在讀者眼前;其中的對比手法,恰好也照應了主旨。

這樣的結構意圖,就是抓住雪與梅的同與不同:上闋的“全似”,下闋的“不似”,這就全麵的比較了兩種風流。

從段落到全篇,這首詞大體可以分出起承轉合的結構特征。起:兩種風流,一家製作。承:雪花全似梅花萼。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轉:雖是一般,惟高一著。合: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