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雪中看梅花》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之詞,運用了托物言誌的手法。詞一開篇,就是指點江山、直抒胸臆。與眾不同的是,他不是隻詠雪或隻詠梅,而是花開兩朵、兩朵俱美。一會是一個平台上的比較,一會是各自舞台上的輝煌;既各有高低,又各有所長。從篇章角度分析,上下闋的結構是一致的:一二句,先立主旨、總領全段;三四五句,以鮮明意象,比較二者異同;把這異同的典型特征,完全袒露在作者筆下、袒露在讀者眼前;其中的對比手法,恰好也照應了主旨。這樣的結構意圖,就是抓住雪與梅的同與不同:上闋的“全似”,下闋的“不似”,這就全麵的比較了兩種風流。

從段落到全篇,這首詞大體可以分出起承轉合的結構特征。起:兩種風流,一家製作。承:雪花全似梅花萼。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轉:雖是一般,惟高一著。合: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

具體看來,梅雪爭春,同樣風流,這就是不可避免的梅與雪的不同。不過,異中尋同,詞人偏要說“雪花全似梅花萼”。這裏,雪花與梅花同在雪花仿佛就是梅花的花瓣。是啊,梅花的美麗,在於不僅有形,而且有香。雪花有梅之形,於是就輸了一段香

詞人的智慧,就在於豐富的想象力。風流,像風一樣流芳天下,因而是世間萬物的最佳典範。作者在梅與雪的映襯中,明知雪花有弱點,但卻把她的弱點,放在險惡的處境中,想象為是狂風奪去了雪花能與梅花媲美的資格,這是極其高明的想象力,正是這樣的想象,既說明了“全似”中的真實距離,也說明了這確實情有可原。這既是替雪花找托詞,又是進一步展示了梅花的風采。

這基礎上,作者歸納說,雪梅的風流看似一樣,但梅花其實更高一著。前麵是雪花與梅花異中之同,這裏是二者終有高下、畢竟不同的現實狀態。“雪花不似梅花薄”,一個“薄”字,意味深長。按古代漢語,薄通泊,淡薄即淡泊,這是一解;另一解則是薄的本義,薄即草木叢生。是啊,雪是水氣的精華,而梅花是草木的精華、百花的精華、生命的精華,不愧是花中之花。所以,雪花的“不似”,表現了略遜一籌。是啊,梅花把自己的生命、把生命的色彩,裝點向草木凋零、萬花俱謝的雪山;雪花雖無生命,卻依然善解人意的飛向人們的身邊。

這就是詞人最重要的比較。兩種美麗的花朵,一是梅花,她挑戰著寒冷的世界,以自身的豪氣,呼喚著天地中生命的色彩、呼喚著天地中美麗的春天,也呼喚著天地中美麗的百花;另一是雪花,她把單調的冬天變成飛花濺玉的世界,這就是異中有同。那雪與梅各展所長,隻要都是一流,又何必在意第一第二呢。這就是美麗的雪花,不卑不亢,絕無對梅花的嫉妒,隻有與梅花的互補。即使不得第一,絕不與第一對立。這就是雪花,甘做背景、甘做配角,恬淡中顯示雪花的美麗。

可見,詞中梅雪並舉,映襯之妙、擬人之巧、想象之高,就讓梅與雪剛柔相濟、共迎春光。其中那個“薄”字,引出了太多的爭議:其一,薄字取貶義時,即意指雪花比梅花更薄一點。其二,用作褒義時,作為和嚴冬戰鬥的寵兒,怎麽能比雪花更厚呢?然而詞人不會取“薄”字的貶義,因為那與詞人筆下的“風流”形象太不相稱。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武鬆打虎,不能是武鬆打貓,貶低鬥嚴冬的“戰友”,實際就是貶低自己。因此薄字在此詞為第二種說法,這也就是把“薄”理解成褒義的最好依據。

參考資料:
1、穆傑主編.古詩詞鑒賞·冬之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6月第1版:第182頁
2、王筱雲.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詞曲卷(二)遼、金、元、明、清(詞):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24-25

原文《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代] 王旭

兩種風流,一家製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
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