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

[先秦] 佚名 [简体]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矜 同:鰥)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所以人不僅僅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以自己的子女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

反對把財物棄置於地的浪費行為,但並非據為己有;人們都願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所以大門都不用關上了,這叫做理想社會。

文言知識

古今異義
大道
之行也
古義: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
今義:寬闊的路

男有分,女有
古義:女子出嫁
今義:返回,回歸,回到本處

鰥寡孤獨
古義 :為兩個字。“孤”指幼而無父的人;“獨”指老而無子的人。
今義:為一個詞,單一,隻有一個,指獨自一個人。

盜竊賊而不作
古義:造反
今義:“雜亂”,“搗亂”等含義


古義 :害人
今義:小偷,竊賊


古義:興起
今義:作為

大同
古義:代詞“這”
今義:常用於判斷詞,或與“非”相對。

通假字
〔選賢與(jǔ)能〕與通“舉”,推舉,選舉。
〔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

分層解析

第一層
(第一句話)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

第二層
(第二至三句話)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⒈1.滿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會的關愛。
⒉滿足發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⒊滿足精神愉悅上的需求: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第三層
(第四句話)全文的總結語
用現實社會跟理想社會中的“大同”社會做對比,指出現實社會中的諸多黑暗現象,在“大同”社會中將不複存在,取代的將是“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