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無靜樹,葉落鳥頻驚。
一夜疑風雨,不知山月生。
鬆門開積翠,潭水入空明。
漸覺天雞曉,披衣念遠征。
譯文
秋天的樹林中的樹沒有一刻是安靜的,落葉的聲音頻頻把鳥兒驚起。
一整夜風吹葉落,好似在刮風下雨,連山中的月亮升上山頭都不知道。
打開簡陋的鬆門,滿目都是蒼翠之色,潭水與天光相接,更覺澄澈而明朗。
天雞已經報曉,天漸漸亮了,披上衣服,心裏又掛念起遠行的事來。
注釋
攝(shè)山:即棲霞山,在今南京東北四十裏。
鬆門:用鬆枝編搭成的柴門。
積翠:指山光和山上鬆柏翠色濃鬱。一說指用來編搭成柴門的鬆枝濃密青翠。
天雞:神話中天上的雞。
遠征:遠行。作者正為抗清複明而奔走。
公元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為逃避清兵迫害已削發為僧九年的屈大均在南京稽留時,曾至攝山遊覽,寫下了這首山林五律。
詩之著眼點在寫攝山秋夕之夜景,但各聯在時間上卻並非是寫同一時間內所見的景物而是隨時逐步推移。首聯、頷聯寫在枕上所聞所感,把心理活動描寫得曲折生動;頸聯寫破曉前開門所見,表麵寫鬆陰,寫潭水,其實都是寫月色;尾聯寫披衣而準備重上征途。該詩寄情於景,借景言情,運筆如行雲流水,婉轉自如,活潑疏朗。
“秋林無靜樹,葉落鳥頻驚。”時間為初人夜。這時,山風怒吼,秋林搖曳,黃葉飄零,鬆濤陣陣,林中之鳥頻頻發出驚恐的叫聲,整個林壑似乎處於一種惶惶不安的氛圍之中,突出了攝山初夜之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