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譯文
麥子吐穗,豎起尖尖麥芒;枝葉光潤,莊稼茁樂生長。
哦,那個頑劣的渾小子啊,不願意同我友好交往。
注釋
麥秀:指麥子秀發而未實。
漸(jiān)漸:形容麥芒是形狀。《古樂府》卷九作“蔪(jiān)蔪”。
禾黍(shǔ):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油油:形容濃密而飽滿潤澤的樣子。
彼:那。狡(jiǎo)童:美少年。這裏是貶稱,後借指樂狡昏亂的國君。《詩經·鄭風》有《狡童》篇,內容與此無涉。
不與我好(hǎo)兮:《尚書大傳》作“不我好仇”。《禦覽》、樂府同。《文選》注作“不我好”。
《麥秀歌》當作於西周初年。箕子在分封到朝鮮後,有一次去周朝朝拜,路過原來商朝的都城朝歌,看到城牆宮室毀壞,長滿了野生的禾黍。箕子對於商朝由於商紂王的昏庸而滅亡感到非常傷心,想大哭一場來祭奠,可是此時已是周朝,自己還作了周朝的諸侯,於理不合;偷偷的哭泣幾聲,又近乎婦人;於是無奈之下,寫下了千古傳唱的《麥秀歌》。
《麥秀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詩。在此之前,據傳夏啟曾作有《九辨》《九問》,其詞早已失傳,夏商之際有《刺奢篇》,但作者已失考。
《麥秀歌》是富於感情而為血和淚的文學,它抒發了作者對殷紂王不聽勸諫反而加害忠良的痛苦、憤懣心情。“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麥子吐穗,禾黍茁壯,本是一番喜人的豐收景象。然而,對於亡國之人,感念故國的覆滅,心頭自別有一種滋味。這種可貴的故土情愫,曾引起曆代無數仁人誌士的深切共鳴。晉文學家向秀《思舊賦》謂:“瞻曠野之蕭條兮,息餘駕乎城隅。踐二子之遺跡兮,曆窮巷之空廬。歎黍離之湣周兮,悲麥秀於殷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