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翱文

  予始讀翱《複性書》三篇,曰:此《中庸》之義疏爾。智者誠其性,當讀《中庸》;愚者雖讀此不曉也,不作可焉。又讀《與韓侍郎薦賢書》,以謂翱特窮時憤世無薦己者,故丁寧如此;使其得誌,亦未必。以韓為秦漢間好俠行義之一豪俊,亦善論人者也。最後讀《幽懷賦》,然後置書而歎,歎已複讀,不自休。恨,翱不生於今,不得與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時,與翱上下其論也刪。

  凡昔翱一時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韓愈。愈嚐有賦矣,不過羨二鳥之光榮,歎一飽之無時爾。此其心使光榮而飽,則不複雲矣。若翱獨不然,其賦曰:“眾囂囂而雜處兮,成歎老而嗟卑;視予心之不然兮,慮行道之猶非。”又怪神堯以一旅取天下,後世子孫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為憂必。嗚呼!使當時君子皆易其歎老嗟卑之心為翱所憂之心,則唐之天下豈有亂與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時,見今之事,則其憂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憂也?餘行天下,見人多矣,脫有一人能如翱憂者,又皆賤遠,與翱無異;其餘光榮而飽者,一聞憂世之言,不以為狂人,則以為病癡子,不怒則笑之矣。嗚呼,在位而不肯自憂,又禁他人使皆不得憂,可歎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歐陽修書。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開始讀李翱的三篇《複性書》時,心裏想:這不過是給《中庸》作的注釋。聰明人理解“性”的含義,不讀《複性書》也知道應當使“性”恢複到中庸,愚笨的人即使讀了《複性書》,也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複性書》不作也可以。又讀他的《與韓侍郎薦賢書》,認為李翱隻是時運不通而憤恨社會上沒有推薦自己的人,因此反複述說求賢之事;假如他能得誌。也未必這樣。

然而他把韓愈比做秦漢間好俠行義的一位豪傑之士,也算是善論人了。我最後讀了下《幽懷賦》,然後放下書卷讚歎,讚歎後又讀,不能停下來。遺憾的是李翱不生於今世,不能與他交往。又可惜自己沒有出生在中唐,不能與他共同反複商討他所提出的問題。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作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作者時年三十歲,因作《與高司諫書》而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令。歐陽修對當時當政人物“不肯自憂,又禁他人使皆不得憂”的作派表示強烈的不滿,於是寫下了這篇散文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參考資料:
1、唐曉敏著.唐宋八大家故事:群眾出版社,2015.10:第249頁
鑒賞

作者在全文三大段中,運用多種手法,由遠及近,曲折寫來,逐漸把文章推向高潮,突現主旨。

第一段用欲揚先抑法。所謂“讀李翱文”,主要是寫讀了李翱的《幽懷賦》後的所感所歎,但文章在此以前作了層層鋪墊,對比映襯。作者先說讀了李翱的《複性書》的看法。《複性書》是李翱的代表性文章,有上中下三篇,內容是以《中庸》為理論根據,提出人有性和情兩個方麵,認為“情有善有不善,而性無不善也”,要求去情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