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07年8月1日)寅時,歐陽修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當時他父親任綿州軍事推官,已經56歲了。3年後(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父親去世。歐陽修是家裏的獨子,與母親鄭氏相依為命,孤兒寡母隻得到湖北隨州去投奔歐陽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親鄭氏是受過教育的大家閨秀,用荻稈在沙地上教歐陽修讀書寫字。

歐陽修的叔叔也不時關懷,總算沒有讓童年的歐陽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主要成就

文學成就
詩文革新
歐陽修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作為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他的文論和創作實績,對當時以及後代都有很大影響。宋初,在暫時承平的社會環境裏,貴族文人集團提倡的西昆體詩賦充斥文壇,浮華纂組,並無社會意義,卻曾風靡一時。為了矯正西昆體的流弊,歐陽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愛讀韓俞文集,出仕後親自校訂韓文,刊行天下。他在文學觀點上師承韓愈,主張明道致用。

他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以“道”為內容,為本質,以“文”為形式,為工具。但他又假正了韓愈的某些偏頗。在對“道”的解釋上,他把現實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體內容,反對“棄百事不關於心”,反對“務高言而鮮事實”。在對待“道”與“文”的關係上,主張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認為“文”固然要服從於“道”,但並非“有德者必有言”。列舉了許多例子說明“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能言之士哉”。

軼事典故

科舉之路
歐陽修的科舉之路可謂坎坷。1023年和1026年兩次參加科舉都意外落榜。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舉,歐陽修就試開封府最高學府國子監。同年秋天,歐陽修參加了國子監的解試,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1030年,歐陽修再次參加禮部組織的春闈,歐陽修名列第一。同年3月11日,由宋仁宗趙禎主持的封建社會最高等級的考試——殿試在崇政殿舉行。3月14日,殿試放榜,歐陽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

據歐陽修同鄉時任主考官晏殊後來對人說,歐陽修未能奪魁,主要是鋒芒過於顯露,眾考官欲挫其銳氣,促其成才。

“琴論家”
歐陽修一生不僅喜歡彈琴、聽琴、藏琴,而且喜歡寫琴詩琴文,以記琴聲與琴事、以論琴意與琴理,深得琴中趣。從歐陽修現存的詩文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一個作為琴人的歐陽修,而且可以看到一個作為琴論家的歐陽修。

評價

曾慥(zào)《樂府雅詞》序:“歐陽公一代儒宗,風流自命。詞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豔曲,謬為公詞。”

王安石:“如公器質之深厚,知識之高遠,而輔學術之精微,故充於文章,見於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琦。其積於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於外者,爛如日月之光輝。其清音幽韻,淒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世之學者,無問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蘇軾:“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論大道似韓愈,論本似陸贄,紀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尤展成《花間集》:“六一婉麗,實妙於蘇。歐陽公雖遊戲作小詞,亦無愧唐人。”

羅大經:“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修得其深。”

馮煦《宋六十家詞選例言》:“疏雋開子野,深婉開少遊。”

作者的詩
上一頁1 / 56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