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眼亂空闊,客意不勝秋。強呼鬥酒,發興特上最高樓。舒卷江山圖畫,應答龍魚悲嘯,不暇願詩愁。風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憐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都把平生意氣,隻做如今憔悴,歲晚若為謀。此意仗江月,分付與沙鷗。
寒眼亂空闊,客意不勝秋。強呼鬥酒,發興特上最高樓。舒卷江山圖畫,應答龍魚悲嘯,不暇願詩愁。風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憐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都把平生意氣,隻做如今憔悴,歲晚若為謀。此意仗江月,分付與沙鷗。
譯文
深秋季節,江麵空闊,一陣寒風吹來,眼睛被吹得發澀,頓感寒意,讓我這個他鄉之客不勝秋意悲涼。為了驅散這些憂愁,我呼酒登樓,登上了多景樓的最高處。倚欄四望,江山壯麗如畫,巧奪天工。長江波濤洶湧,那下麵的魚龍應當正在一唱一和地悲嘯著吧,而我卻沒有賦詩吟愁這樣的閑情逸致。江上的寒風霜露總是善於欺負客居之人,將它們的寒氣吹入我的衣裘中,讓我頓感寒冷。
寒意讓我頓時清醒,滿腔豪情都化成感慨,望著神州大地徒然興歎悲鳴。我一直胸懷報國壯誌,卻報國無門,空自白了鬢間須發。平生空有一腔意氣,現在卻隻剩了憔悴,暮年已至,如何能再有作為,一展襟懷?隻有這江上的明月和那沙鷗能夠了解我的心意,就讓它們陪我度此殘生吧。
詞的上闋領起於登樓所見的蕭索秋景。“寒眼”並非冷眼,而是“眼寒”,是冷落的景物使眼睛生出寒意,其實就是心寒、情寒。“亂空闊”初看頗不合情理,因為“亂”似乎與空闊關係不大。詞人借秋天的背景將“亂”字與落葉相結合。秋天到來,落葉處處,使空闊的江天看起來零亂而蕭條,如此理解,“亂空闊”自然就合情合理了。而蕭條的愁情是由蕭條的秋景引起。所以詞人雲“客意不勝秋”。
不過詞人並沒有繼續這種低沉的情緒,而是強行振作,越是愁恨低回,他越是要“強呼鬥酒,發興特上最高樓”,這顯示了他的倔強和自信。在詞人這種精心設計中,他在“最高樓”上目睹了“江山圖畫”的可舒可卷,聽到了長江波濤洶湧中的“龍魚悲嘯”,並無餘暇顧及小家子氣的“詩愁”。
淳熙五年(1178年),詞人與辛棄疾二人從水路旅遊,經過揚州,登上了多景樓,感懷傷景,不能自已,於是寫下了這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