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林凋晚葉,關河迥,楚客慘將歸。望一川暝靄,雁聲哀怨;半規涼月,人影參差。酒醒後,淚花銷鳳蠟,風幕卷金泥。砧杵韻高,喚回殘夢;綺羅香減,牽起餘悲。
亭皋分襟地,難拚處,偏是掩麵牽衣。何況怨懷長結,重見無期。想寄恨書中,銀鉤空滿;斷腸聲裏,玉筯還垂。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楓林凋晚葉,關河迥,楚客慘將歸。望一川暝靄,雁聲哀怨;半規涼月,人影參差。酒醒後,淚花銷鳳蠟,風幕卷金泥。砧杵韻高,喚回殘夢;綺羅香減,牽起餘悲。
亭皋分襟地,難拚處,偏是掩麵牽衣。何況怨懷長結,重見無期。想寄恨書中,銀鉤空滿;斷腸聲裏,玉筯還垂。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譯文
深秋的傍晚,楓樹林裏的葉子在凋落。山川的路途是那樣遙遠。我懷著淒慘的心情,即將離別這客居的異地,回去了。舉目遠望,但見江麵上籠罩著濃重的暮靄,宿雁的叫聲是那樣哀怨。在半規涼月的微光裏,送行人們的參差身影,還依稀可辨卷。當一覺醒來,酒意消退了。陪伴我的隻有半截殘燭,一攤蠟淚。燙金的簾幕正在隨風舒卷。戶外,很響的搗衣聲驅散了我最後一絲幻覺。
我忽然發覺她那熟悉的衣香已經消失了,禁不住又悲從中來。
啊,水邊的那塊平地,我們最後分手的地方。還記得,當時我已是難舍難分,偏偏她還要牽著我的衣服,哀哀掩泣。更何況,此後我們隻能永遠懷著滿腔的哀怨,卻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可以預想,我們隻能把深長的思念,密密麻麻地寫在往來的書信中,或者去彈奏起一支愁腸欲斷的曲子,讓淚水默默她流下來。啊,這暗藏著的愁苦,這深密的感情怎樣計量,隻有老天才知道吧!
周邦彥於宋哲宗元佑四年至七年(1089年-1092年)曾客居荊州近四年,其間,他同當地的一位女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元佑七年秋天,他將赴溧水縣令任,與此女分別,該詞即作於此時。
開篇即從首途前夕餞宴之後寫起。起筆即打破了一般送別詩詞從長亭餞別到別後相思的模式,而是用倒敘法先從餞別之後的心情、感受寫到分襟時的難舍難分情景的追憶。在追憶中層層推進,深化離情,而省略餞別宴會的場麵。
接著寫春色情景,“望一川暝藹,雁聲哀怨”,亦在烘托離別憂傷的情緒,連雁的鳴聲都顯得有些悲傷。再由景寫至人本身。“半規涼月”,半月意謂著無法圓滿,恰應了離人心中的真切感受。離別的人在月下話別,離情依依的感覺亦隨著文字的鋪陳而散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