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唐代] 韓翃 [简体]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城中的柳樹。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嫋嫋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注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隻吃冷食,所以稱寒食。禦柳:禦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裏指唐朝皇官。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的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後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裏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賞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煉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麵。春意濃鬱,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隻流於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鬱春意之中的盛況。

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賞析二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製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禦批,德宗批複說:“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於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麵上看,似乎隻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於濃鬱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裏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創作背景

唐代製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參考資料:
1、中國文學網.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