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麵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譯文
初冬時節,從十幾個郡征來的良家子弟,一戰之後鮮血都灑在陳陶水澤之中。藍天下的因野現在變得死寂無聲,四萬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內全部戰死。野蠻的胡兵箭鏃上滴著善良百姓的鮮血,唱著人們聽不懂的胡歌在長安街市上飲酒狂歡。長安城的百姓轉頭向陳陶方向失聲痛哭,日夜盼望唐朝軍隊打回來恢複昔日的太平生活。
注釋
陳陶:地名,即陳陶斜,又名陳陶澤,在長安西北。
孟冬:農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從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無戰聲:戰事已結束,因野一片死寂。
義軍:官軍,因其為國犧牲,故稱義軍。
向北啼:這時唐肅宗駐守靈武,在長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譯文
十月裏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鮮血流成了陳陶斜的澤國水鄉。
原野空曠蒼天清遠停息了戰聲,四萬義軍在同一天理慷慨陣亡。
那些胡寇歸來時箭上還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飲在長安市上。
京都百姓轉頭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軍早來到退敵安邦。
注釋
⑴陳陶:地名,即陳陶斜,又名陳陶澤,在長安西北。
⑵孟冬:農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從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⑶曠:一作“廣”。清:一作“晴”。無戰聲:戰事已結束,曠野一片死寂。
⑷義軍:官軍,因其為國犧牲,故稱義軍。
⑸群胡:指安史叛軍。安祿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們的部下也多為北方少數民族人。血:一作“雪”。
⑹仍唱:一作“撚箭”。
此詩作於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十月二十一日,唐軍跟安史叛軍在陳陶作戰,結果唐軍大敗,死傷四萬餘人。來自西北十郡(今陝西一帶)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陳陶戰場,景象非常慘烈。杜甫這時被困在長安,目睹叛軍的驕縱殘暴,有感於陳陶之敗的慘烈而作此詩。
這是一場遭到慘重失敗的戰役。杜甫不是客觀主義地描寫四萬唐軍如何潰散,乃至橫屍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鄭重的筆墨大書這一場悲劇事件的時間、犧牲者的籍貫和身份。這就顯得莊嚴,使“十郡良家子”給人一種重於泰山的感覺。因而,第二句“血作陳陶澤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這一開頭,把唐軍的死,寫得很沉重。
至於下麵“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兩句,不是說人死了,野外沒有聲息了,而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說戰罷以後,原野顯得格外空曠,天空顯得清虛,天地間肅穆得連一點聲息也沒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萬義軍同日死”這樣一個悲慘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氣氛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