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飛來山 一作:飛來峰)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自緣 一作:隻緣)
韻譯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隻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散譯
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雞鳴時分在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擋我遠望的視線,是因為自己站在飛來峰的最高層。
注釋
飛來峰:有兩說:一說在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唐宋時其中有座應天塔。傳說此峰是從琅即郡東武縣飛來的,故名飛來峰。一說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
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聞說:聽說。
浮雲:在山間浮動的雲霧。望眼:視線。
緣:因為。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詩人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裏,途經杭州時,寫下此詩。此時詩人隻有三十歲,正值壯年,心懷壯誌,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
這首詩寫於宋仁宗皇 二年(1050年),王安石當時三十歲,年富力強,雄心勃勃。當時他已由鄞縣縣令改任舒州通判。此詩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誌、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
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麵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隻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從全詩看,“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的胸襟境界,隻有登上天外飛來的高峰才能觸發得出;但無“聞說雞鳴見日升”作鋪墊,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隻有登上“飛來山上千尋塔”,才能用見日出聞天雞的故實;也隻有在天外飛來的高峰見日出聞天雞,才能導出不畏末俗亂真、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思緒條貫,勾連緊密;天衣無縫,一氣嗬成;前後關照,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