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溪驛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淒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標簽: 抒情,思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鉤殘月掛在天空,月色昏昏,漏聲滴答,黑夜正長;油燈忽明忽暗,寂寂地照著我的床。
體弱多病總是最早感覺到風霜的寒意,夢中回到了家鄉,不覺遠隔千山萬水,道路漫漫。
披衣而坐,心中感慨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起身下床,俯仰窗外天地,隻覺一片孤寂淒涼。
那淒切的鳴蟬聲傳入耳中,讓人心煩意亂;它緊抱著蕭疏的梧桐樹,樹上的葉子已經半黃。

注釋
葛溪:今江西省弋陽縣。
驛:驛站是古代官方設立的旅店。
缺月:不圓的月亮。
漏:漏壺,古代計時器。
未央:未盡。
明滅:忽明忽暗。
歲時:時光。
起:起來。
行人:詩人自指。

賞析

詩是一幅“驛站秋夜難眠圖”,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轉寫憂國之思,以天地淒涼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煩亂的心情更加推進一層。尾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首聯一落筆就從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詩人仰視窗外之所見。行役之人每於獨眠客舍之夜間最易萌生思鄉之情,當此之時,人地兩疏,四顧寂寥;唯有天上的明月聊可與家人千裏相共,故抬頭望月,實為自來行人寄托鄉思之一法。這首詩寫月亦寓此意,而天公偏不作美,今夜懸掛於天庭的,竟是半輪缺月”,且月色“昏昏”,猶如一團慘白的愁霧。“漏未央”是詩人側耳枕上之所聞。詩人於掃興之餘,便希望早入夢鄉。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公元1050年(皇祐二年)。當時王安石從臨川去錢塘,途經弋陽,宿驛站中,秋聲擾攘,悲從中來,作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繆鉞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第201-2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