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令·宿造口聞夜雨寄子由才叔

[宋代] 蘇軾 [简体]

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夜涼枕簟已知秋,更聽寒蛩促機杼。
夢中曆曆來時路。猶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問君人,為道別來心與緒。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三更時分,夜雨點灑在梧桐樹葉上,那淅淅瀝瀝的雨聲將我從好夢中驚醒,夢中場景再也找尋不到。睡在竹席上,感受到夜的微涼知道秋天已經來到,更是聽到寒蛩不停地叫著,似乎在催促婦人快紡布。
夢中來時的路是那麽清晰地出現在眼前,我似乎還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酒杯麵前一定有詢問你的人,是為了訴說離別之後的心緒。

注釋
木蘭花令:詞牌名,雙調,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名四句三仄韻。
造口:又名皂口,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裏處,濱贛江。
子由:作者弟弟蘇轍之字。
才叔:不詳。
三更:夜半十一時至翌晨一時,言夜深。
無覓處:無地有可探尋。
簟:竹席。
蛩:蟋蟀,又名促織。
促:催促。
機杼:織布機與梭子,這裏代指織布。
曆曆:清楚明白。
尊:通“樽”,酒杯。

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於公元1094年(宋哲宗紹聖元年)八月。是時,作者由定州貶往英州(未至,又貶)、惠州。途中,經江西虔州。八月七日上惶恐灘,抵虔州,登鬱孤台,夜宿造口。三更半夜,被雨驚醒。即曆史陳跡,懷思古幽情,陳處境之淒涼,寄兄弟之深情。

參考資料:
1、石聲淮.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376
2、朱靖華.蘇軾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1184-1185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寫夜半驚魂,向弟弟子由袒露如秋涼之離情苦,下片為路途上的美好回憶。全詞點化運用前人詞句,巧妙傳達了思弟之離情苦。寓情於景,於物有情;如夜涼知秋,如寒蛩促機;樸中見真,實中見情。然而,仍不免有“驚魂未定”,“豈謂天幸,得存此生”的餘悸潛於詞中。

上片寫夜半驚魂,向子由袒露如秋涼之離情苦。詞是從“梧桐葉上三更雨”寫起的。他巧妙地點化運用了唐代溫庭筠《更漏子》詞來抒發其貶怨離情的。詞是這樣寫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無獨有偶。也正是夜半三更,一場秋雨,驚破了東坡的夢魂。溫說:“不道離情正苦”,作者說:“驚破夢魂無覓處”。除了“離情”,他眼前一切皆空。京都無處覓,“窮達”成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