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標簽: 勵誌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人誰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誰來憐惜?
身體日漸消瘦衣帶也越收越緊,頭發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總是偏斜到一邊。
不再看書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
經曆過的世事見多識也就廣,閱曆人生如同積水成川一樣。
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麵,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
不要說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注釋
酬樂天:作詩酬答白居易。
顧:念,指考慮。
憐:憐惜,愛惜。
帶:腰帶。
頻減:多次縮緊。
冠:帽子。
廢書:丟下書本,指不看書。
灸(jiǔ):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
隨年:適應身老體衰的需要,這裏指延長壽命。
諳(ān):熟悉。
閱人如閱川:意謂閱曆人生如同積水成川一樣。

評說

劉禹錫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書、行動多有不便,從這點上說,他們是同病相憐了,麵對這樣的晚景,白居易產生了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並且寫了《詠老贈夢得》一首給劉禹錫(字夢得):“與君俱老矣,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餘。”

劉禹錫讀了白居易的詩,寫了《酬樂天詠老見示》回贈:“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賞析

此詩闡明作者的觀點,作者認為人到老年雖然有人瘦、發稀、視力減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麵,也還有處事經驗豐富、懂得珍惜時間、自奮自勵等有利的一麵,對此如果細致全麵地加以思考,就能樹立正確的老年觀,就能從嗟老歎老的情緒中解脫出來,而有所作為。全詩表達了劉禹錫對生死問題的清醒而樂觀的認識,說明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用唯物的態度積極對待人生。“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二句,深為人們讚賞,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詩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對白居易的關於“老”的看法頗有同感。一二句寫“顧老”是人之常情,人們誰都顧慮衰老,老了就沒有人憐惜。接著四句進一步交代了“顧老”的原因,詩人用形象的語言作了描繪:因為衰老,身體一天天消瘦,腰帶要不斷地緊縮,頭發漸漸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書卷廢置不看,是為了保護眼睛;經常用艾灸,是為了延年益壽。

創作背景

公元836年(唐文宗開成元年),六十四歲的劉禹錫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此時,他的同齡人白居易以同樣的身份留居洛陽也已三年。終於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興。但白居易在寫給劉禹錫的《詠老贈夢得》一詩中,表現出了對衰老的一種消極悲觀情緒,劉禹錫便寫了這首答詩。

參考資料:
1、侯健.《養生箴言:曆代名家養生詩欣賞》.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