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學苦空,百念已灰冷。
劍頭唯一吷,焦穀無新穎。
胡為逐吾輩,文字爭蔚炳?
新詩如玉屑,出語便清警。
退之論草書,萬事未嚐屏。
憂愁不平氣,一寓筆所騁。
頗怪浮屠人,視身如丘井。
頹然寄淡泊,誰與發豪猛?
細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
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
閱世走人間,觀身臥雲嶺。
成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
詩法不相妨,此語當更請。
上人學苦空,百念已灰冷。
劍頭唯一吷,焦穀無新穎。
胡為逐吾輩,文字爭蔚炳?
新詩如玉屑,出語便清警。
退之論草書,萬事未嚐屏。
憂愁不平氣,一寓筆所騁。
頗怪浮屠人,視身如丘井。
頹然寄淡泊,誰與發豪猛?
細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
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
閱世走人間,觀身臥雲嶺。
成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
詩法不相妨,此語當更請。
譯文
參寥大師你學習佛法,百念俱無。
劍環頭上的小孔仍隻傳來風過的小聲,焦穀上依然沒有新生出小芽。
為什麽要跟我們這些人一樣好作詩歌?
你的文章都是文采華美,新出的詩篇如玉屑一樣精美,語句清平而深刻。
韓愈談論到張旭狂草時,認為張旭心中並未屏蔽萬事,
反而將其憂愁與不平之氣,統統寓於筆端任其馳騁。
韓愈很奇怪高閑浮屠氏的草書,視人身為丘井。
頹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發出像張旭那樣豪邁而不受拘束的氣魄呢?
仔細一想其實不然,真實的技巧並不是虛幻的泡影。
要想使詩句巧妙,不要嫌惡於空和靜。
虛靜因而能懂得萬物之變化,空明所以能接納萬事之境界。
閱曆世事行走於人間,隻見棲身於世外雲嶺。
鹹味酸味雜列於諸食物裏,其中有著極其雋永的韻味。
詩歌與佛法並不相妨礙,上麵的話更當允許我說出來。
此詩取韓愈論高閑上人草書之旨,反其意而論詩,最後落實到“詩法不相妨”上,表達了蘇軾對禪與詩之間的關係的認識。一般說來,禪宗要求不立文字。詩歌則是語言的藝術,二者區別甚大。但在藝術實踐中,詩人以及批評家卻發現了它們之間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儀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與李去言》中說: “說禪作詩,本無差別。”固然,要把二者的“本無差別”處說清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線索可尋。
比如,禪與詩成注重對主觀精神的反映,禪宗固然是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詩歌亦宣稱“一切景語皆情語”,因而驅遣萬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釋紹嵩在《亞愚江浙紀行詩自序》說:“禪,心慧也;詩,心誌也。慧之所之,禪之所形;誌之所之,詩之所形。”另外,如禪思和詩思的不可預測性,禪語和詩語(部分追求“直尋”的作品當是例外)的非邏輯性,成頗能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