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岸

山東今歲點行頻,幾處冤魂哭虜塵。
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

標簽: 戰爭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山東一帶在今年總是接二連三地抽丁征兵,看茫茫荒野上有多少冤魂在哭號呻吟。
我佇立在霜水橋邊,背倚著高高的華表,不禁想起那升平年代皇帝每到二月就要東巡。

注釋
灞(bà)岸:灞水橋邊,在長安東。
山東:指函穀關以東。點行頻:多次點兵出征。
虜(lǔ)塵:指征戰地。
華表:設於道旁的路標,又橋旁大石柱也稱作華表。
平時:指興平之時。東巡:傳堯舜東巡,至於泰山,此處借指唐天子之巡幸洛陽東都。

創作背景

這首詩可能是會昌二年(842)作。這年八月,回鶻烏介可汗率所部南侵至大同、雲州一帶,唐朝廷下令征發許、蔡、汴、滑等六鎮兵馬,準備抗擊。詩所反映的是征發軍隊時情況。

參考資料:
1、霍鬆林.曆代絕句精華鑒賞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713-714
賞析

這首詩以會昌初年回鶻南侵為背景,寫詩人在灞岸遠眺時的心情,通過想望中東都一帶兵士應征、北方邊地百姓號哭的情景與盛對帝王東巡的對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現了詩人對時局的關注和對百姓苦難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遙想景象,詩人想象山東一帶頻頻征丁的悲慘境況,突出“山東”,是搪征兵遍及內地,“頻”表明征兵次數多人數多,可見百姓遭受兵役之苦,此句又和四句成對比。冤魂“哭”虜塵則是為邊地犧牲的無數戰士哀傷。三、四句由倚華表想起唐代興盛時期皇帝的巡遊。詩人倚著溺橋邊的華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東地區此時應是在準備皇帝的東巡,豈能有頻頻征發和一處處百姓在虜塵中號哭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