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岸》賞析

這首詩以會昌初年回鶻南侵為背景,寫詩人在灞岸遠眺時的心情,通過想望中東都一帶兵士應征、北方邊地百姓號哭的情景與盛對帝王東巡的對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現了詩人對時局的關注和對百姓苦難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遙想景象,詩人想象山東一帶頻頻征丁的悲慘境況,突出“山東”,是搪征兵遍及內地,“頻”表明征兵次數多人數多,可見百姓遭受兵役之苦,此句又和四句成對比。冤魂“哭”虜塵則是為邊地犧牲的無數戰士哀傷。三、四句由倚華表想起唐代興盛時期皇帝的巡遊。詩人倚著溺橋邊的華表眺望,想到升平年代山東地區此時應是在準備皇帝的東巡,豈能有頻頻征發和一處處百姓在虜塵中號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亂前,皇帝在東西都之間往來頻繁,一膏霸橋為車駕所必經,可以說是當年升平的見證。安史亂後,巡幸東都之事久廢。

結構上,詩人先從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寫起,再聯想昔日東巡,結尾戛然而止,餘味深遠,令人深思。而且這種從時間角度來說的倒裝,起到了更好的襯跌效果,能突出侵擾與動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但這種結構安排未必是作者有意為之,詩人的思路本來就是由現實出發而聯想開去的,遵循的是思維自身的邏輯。

參考資料:
1、李淼.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長春出版社,1990:388-389
2、霍鬆林.曆代絕句精華鑒賞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713-714
3、劉學鍇.李商隱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6-67

原文《灞岸》

[唐代] 李商隱

山東今歲點行頻,幾處冤魂哭虜塵。
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