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麟解

[唐代] 韓愈 [简体]

麟之為靈,昭昭也。詠於《詩》,書於《春秋》,雜出於傳記百家之書,雖婦人小子皆知其為祥也。

然麟之為物,不畜於家,不恒有於天下。其為形也不類,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則雖有麟,不可知其為麟也。

角者吾知其為牛,鬣者吾知其為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則其謂之不祥也亦宜。雖然,麟之出,必有聖人在乎位。麟為聖人出也。聖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聖人,則謂之不祥也亦宜。

標簽: 古文觀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麟是象征靈異、祥瑞的動物,是顯而易見的。在《詩經》中被歌頌過,在《春秋》中也有記載,傳記百家之書也夾雜著記述。即使婦女兒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動物,不被家庭所豢養,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麽也不像,不像馬、牛、犬、豬、豺狼、麋鹿那樣。既然這樣,即使有麟,人們也不認識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馬,犬豬豺狼麋鹿,我知道它們是犬豬豺狼麋鹿,隻有麟沒法認得。不認得,那麽人們說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雖然這樣,有麟出現,就必然有聖人在世謀政,麟是因為聖人才現形於世。聖人一定能認識麟。麟終究並非不祥之物啊。

又聽說:麟之所以被稱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現,而沒有聖人在世能夠認得,那麽說它不吉祥也是合適的。

賞析

《獲麟解》中作者以麟設喻,說明了自己的為人及出仕的時機和意圖,感慨卓有才識之士不為封建統治者所用,寄托了懷才不遇的一腔怨憤。

據《春秋》和《左傳》所寫: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鈕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後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為象征仁人和吉祥的動物。麒麟曆來被人們視作祥獸,而作者卻另辟蹊徑,認為其長相奇特,也可“謂之不詳”。他認為麒麟之所以被視作吉祥的象征,是因為出現在聖人在位的時候;如果它出現時沒有聖人在位,那麽就可以說它是不祥之物。

創作背景

公元前481年,魯人獵獲一麒麟而不識之,孔子為此反袂試麵,同年,輟筆停修《春秋》。唐元和七年(812年),麟複現東川。韓愈著文闡發己見。

參考資料:
1、(清)曾國藩編撰.曾氏雜抄 1:昆侖出版社,2002.0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