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夜起

[宋代] 蘇軾 [简体]

微風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
舟人水鳥兩同夢,大魚驚竄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獨形影相嬉娛。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掛柳看懸蛛。
此生忽忽憂患裏,清境過眼能須臾。
雞鳴鍾動百鳥散,船頭擊鼓還相呼。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微風吹拂著湖中的菰蒲,沙沙作響;打開艙門查看是否下雨,卻見到湖中灑滿了銀色的月光。
船工和水鳥都已進入了夢鄉,一條大魚受驚逃竄,仿佛奔跑的野狐。
夜深了,人與物都靜悄悄地,隻剩下我獨站船頭,與自己的影子互相嬉娛。
潮水悄悄地上漲,那低咽的聲息,恍如蚯蚓蠕動;明月懸掛在岸邊的柳條上,猶如蜘蛛懸掛在交織的蛛網。


我這一生都在失意恍惚中,這清麗的境界,也隻能此時欣賞,轉眼就會過去。
雞鳴聲和晨鍾聲裏,百鳥散去,隻有船頭的鼓音與之呼應。

創作背景

此詩是蘇軾於公元1079年 (宋神宗元豐二年) 赴湖州知州任途中所作。詩人寫完此詩不久,就發生了險些使蘇軾喪生的 “烏台詩案”。

參考資料:
1、李夢生. 宋詩三百首全解 .上海: 複旦大學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95-96頁
2、趙山林,潘裕民.桃李春風一杯酒——宋詩經典解讀:中西書局 ,2009-10-1 :第96-97頁
賞析

詩描繪了舟中夜起後所觀賞到的美麗畫圖,曲折有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曲情懷。全詩寫得空曠奇逸,不染一點世俗煙火氣,細微地寫了夜宿湖中的景況。在描寫中,尤其突出了一個“靜”字,無論是有聲還是無聲,動態還是靜態,大景還是局部,都緊緊為寫靜夜服務。

“微風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是說詩人在舟中聽到外麵微風吹拂水草的聲響,以為湖麵上下起了蒙蒙細雨,於是,推開船門,去欣賞雨景,然而,看到的卻是滿湖月色,波光粼粼。這是詩人起首二句描繪的境界。它不但巧妙地點出了 “舟中夜起”之題,而且,寫出了詩人的幻覺。這種手法,前人也曾使用過,如唐人釋無可 《秋寄從兄島》雲:“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但蘇軾此二句,似比唐人之句更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