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增田涉君歸國

[近現代] 魯迅 [简体]

扶桑正是秋光好,楓葉如丹照嫩寒。
卻折垂楊送歸客,心隨東棹憶華年。

標簽: 送別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你的祖國正值風景美麗的秋天,楓葉在微寒的秋光映照下更加紅豔。
我卻想象古人那樣折柳給你送別,心則隨著東去的船回憶起在日本度過的青年時代。

注釋
增田涉(1903-1977):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者,曾任日本根島大學、關西大學等校教授。1931年他在上海時,常向魯迅請教翻譯《中國小說史略》等方麵的問題。著有《中國文學史研究》、《魯迅的印象》等。
扶桑:日本的別稱。
丹:紅色。嫩寒:微寒。
折垂楊:古人折柳贈別。
東棹(zhào):東去的船。華年:華同花,華年即如花之年,青年。此處指魯迅留學日本時風華正茂的時期。

創作背景

增田涉於1931年3月來到上海。由內山完造聯係,見了魯迅,直接向魯迅請教魯迅所著《中國小說史略》、《呐喊》、《彷徨》和雜文、散文等有關問題。從3月中旬至7月中旬,魯迅每天下午抽出三小時左右,用日語向他講解。他們相處很融洽,友誼漸增。同年12月,增田涉離開上海回日本時,魯迅作此詩贈別。

參考資料:
1、孫誌軍.魯迅詩歌全集: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年:89-90頁
賞析

“如丹”的“楓葉”,和似霞的櫻花一樣,是扶桑之國“水木明瑟”的景物留給詩人魯迅最為鮮明、深刻的印象。辛稼軒詞《臨江仙》有“金穀無煙宮樹綠,嫩寒生怕春風”之句。辛稼軒所寫的“嫩寒”,是殘冬的輕寒,作為意象,與“春風”相對立;魯迅筆下的“嫩寒”,是“冬暖”的“景暄”,作為意象,與“楓葉”相映照。

“楓葉如丹照嫩寒”是暖色調和冷色調、暖意和寒意的對比、交流和融匯;霜葉紅於二月花的“主意象”,則賦予扶桑秋光以明媚秀麗、生機盎然的個性。這是“景語”,更是“情語”。詩人想象中明麗熱烈的扶桑秋景,寄托著他對即將歸國的“遠客”的殷殷祝願,更寄托著他對逝去的青春“華年”的深情憶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