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滎陽,是所知今遂寧蕭侍郎牧滎陽日作矣。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譯文
花明柳暗,憂愁繞著天時轉。登上了高高城樓,又上高樓。
要想問孤飛的鴻雁,你將飛向何方?豈不知自己的身世,同樣悠悠茫茫!
注釋
夕陽樓:舊鄭州之名勝,始建於北魏,為中國唐宋八大名樓之一,曾與黃鶴樓、鸛雀樓、嶽陽樓等齊名。
滎陽:在河南省鄭州市滎陽一帶。
是:指夕陽樓。所知:所熟悉的人。蕭侍郎:即蕭澣。《舊唐書·文宗紀》:“大和七年(833)三月,以給事中蕭澣為鄭州刺史,入為刑部侍郎。九年六月,貶遂州司馬。”《地理誌》:“遂州遂寧郡,屬劍南東道。
這首詩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藝術的手法來詮釋心中的愁緒和感慨,讀起來沉鬱真摯,依稀在人們麵前展開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樓獨立、孤鴻飛翔的畫麵。李商隱用他生動的筆墨,既寫出了夕陽樓的真實風景,也盡情傾訴了他的心事和渴望。
“首兩句”是倒裝語。“花明柳暗”的風景是在“上盡重城更上樓”後所見。但第二句對於第三句的“欲問孤鴻向何處”,又是順敘。可見詩人構思煉句之巧妙。像《登樂遊原》一樣,詩人的身心異常疲累,靈與肉遭受著痛苦的煎熬,心靈的宇宙愁雲密布,內心深處感到異乎尋常的壓抑與孤獨。所以詩人“上盡重城更上樓”時,不願,不甘,乏力,又無可奈何,“上盡”,還要“更上”,成了一種負擔,一種難以承受的體力和精神的負擔。
此詩大約作於大和九年(835)秋。據作者自注可知,蕭澣正在遂州。夕陽樓是大和七年(833)蕭澣在鄭州任刺史時所建。李商隱昔曾投靠蕭澣為其幕僚,因為才華過人深得蕭澣賞識,可以說有知遇之誼,故稱“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