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婦歎

春蠶成絲複成絹,養得夏蠶重剝繭。
絹未脫軸擬輸官,絲未落車圖贖典。
一春一夏為蠶忙,織婦布衣仍布裳。
有布得著猶自可,今年無麻愁殺我。

標簽: 寫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天織婦養蠶剝繭抽絲又織成絹,夏季再次養蠶剝繭織絹。
絹尚未織成就打算拿去繳納官府所征賦稅,絲還在紡車上就考慮拿它去贖回典押的東西。
織婦一春一夏忙於養蠶織絹,到頭來自己卻仍穿著布製衣裙。
能有布衣穿的時候還算可以,但今年無麻織布,隻怕連布衣也穿不上了。

注釋
絹:絲織品。
夏蠶:夏季開始養的第二茬蠶。
擬:打算、準備。輸官:繳納官府所征賦稅。
車:紡車。圖:計劃。贖典:贖回典押的東西。典:抵押。
布衣仍布裳:仍穿著布製衣裙。“仍”字因音節關係後置。古時上衣為衣,下身裙為裳,男女都穿。
得:能。著(zhuó):穿。猶自:還。
愁殺我:猶今言“愁死我”。殺:也寫作“煞”,甚詞。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南宋以來,在夏秋二稅之外,新立的稅目和附加稅目繁多,賦稅之重,較之北宋增加了好幾倍。養蠶織絹的婦女辛苦了一春一夏,不但穿不上絹,連麻布衣裳也穿不上。詩人以布衣終身,泛涉江湖,多見此情形,極感歎而有此詩。

參考資料:
1、潘同生編著. 中國經濟詩今釋[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0.04.第180頁
2、徐誌平著. 浙江古代詩歌史[M]. 杭州:杭州出版社, 2008.12.第145-146頁
賞析

此詩敘述了織婦終年辛苦而生活艱難,在官府租稅和高利貸剝削下,連麻布衣都穿不上的情形,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詩以第一人稱來寫,緊緊圍繞織婦的勤與貧著墨,層層遞進,對比鮮明,語言質樸自然,一字一句,讀來感人肺腑。

首聯是詩人的口吻,客觀描述了織婦的辛勞。它通過勞作的重複性、貫性和緊張性透析而出。這兩句雖與織婦之歎無關,卻注入了詩人歎其所忙、歎其所苦。以“夏”與“春”字對舉,以“重”與“複”字相照應,突出織婦之勤。

頷聯是織婦的口吻,但仍未見出所歎。相反卻道出了她的希望、熱切的希望。絹未脫軸、絲未落車就想著如何用它們去輸官、贖典,惟獨沒想到自己。她織的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