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婦歎》賞析

此詩敘述了織婦終年辛苦而生活艱難,在官府租稅和高利貸剝削下,連麻布衣都穿不上的情形,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詩以第一人稱來寫,緊緊圍繞織婦的勤與貧著墨,層層遞進,對比鮮明,語言質樸自然,一字一句,讀來感人肺腑。

首聯是詩人的口吻,客觀描述了織婦的辛勞。它通過勞作的重複性、貫性和緊張性透析而出。這兩句雖與織婦之歎無關,卻注入了詩人歎其所忙、歎其所苦。以“夏”與“春”字對舉,以“重”與“複”字相照應,突出織婦之勤。

頷聯是織婦的口吻,但仍未見出所歎。相反卻道出了她的希望、熱切的希望。絹未脫軸、絲未落車就想著如何用它們去輸官、贖典,惟獨沒想到自己。她織的是希望。

頸聯又是詩人的口吻。前句綰結首聯,言其年複一年、整春整夏為蠶而忙。後句寫她的衣著一布衣、布裳。為了強調,詩人虛去了動詞,又著一“仍”字。這就使詩人歎其所忙、所苦的心態更為突出。

尾聯深沉的詩句,抒發了織婦心中的愁情,表明織婦的生活每況愈下,與唐代詩人於濆的詩句“窗下拋梭女,手織身無衣”(《辛苦行》)一脈相承。這又是織婦的口吻。前句“猶自養”表明她對布衣布裳並不在乎,還多少帶有滿足之感。隻是在“今年無麻”的情況下,她才發出“愁我”的喟歎。詩至此戛然而止。

詩人如此寫“歎”,確實很精到。一方麵,寫織婦之“歎”不在“輸官”、不在養蠶人無羅綺穿,也不在“布衣仍布裳”,這就不僅獨到新穎,而且也相當深刻。遠比張俞《蠶婦》“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來得深刻。另一方麵,寫自己“歎織婦”也很靈活,既養歎其未歎,如歎其所忙、歎其所苦,又養歎其已歎,愁其已愁,如結尾兩句。這就拓寬了“歎”的內容,增強了詩的感染力。

參考資料:
1、詩詞曲賦名作鑒賞大辭典:詩歌卷[M]. 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第1209-1210頁
2、施亞,王美春主編. 曆代紡織詩解析[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4.07.第140頁

原文《織婦歎》

[宋代] 戴複古

春蠶成絲複成絹,養得夏蠶重剝繭。
絹未脫軸擬輸官,絲未落車圖贖典。
一春一夏為蠶忙,織婦布衣仍布裳。
有布得著猶自可,今年無麻愁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