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車行

小車班班黃塵晚,夫為推,婦為挽。出門茫茫何所之?
青青者榆療吾饑。願得樂土共哺糜。
風吹黃篙,望見牆宇,中有主人當飼汝。
扣門無人室無釜,躑躅空巷淚如雨。

標簽: 寫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小車斑斑響黃土揚塵時已晚,丈夫在推車,妻子在拉車。走出家門一片渺茫往哪裏去呢?
青青的榆莢用來止住我的饑餓,希望得到一個使人活命的地方一家人在一起有口粥喝。
那邊風吹枯黃的野蒿,望得見矮矮的圍牆,也許裏麵的主人會給你一點東西吃吧。
輕輕敲門不見人,屋裏沒有燒飯的鍋主人也逃荒了,隻有徘徊失望地在空巷裏眼淚如雨下。

注釋
行:指的是歌行,是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
班班:古代手推木輪車行進的聲音。
榆:木名。其葉、莢及樹皮可食。舊時北方災年饑饉,常以充饑。
療饑:言充饑如治療疾病。
樂土:安樂之地。
共哺糜(mí):一起喝粥,即有碗飯吃。糜,即糜子,黍之不粘者,可以做粥。
飼汝:給你飯吃。
躑躅(zhí zhú):徘徊不去。

創作背景

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作者中進士,殿試在三甲,選得惠州司李。是年六月,京城(北京)與山西大旱。七月,山東蝗蟲為災,流亡遍野。作者出京南歸,在赴任途中,眼見饑民流離的慘狀,深有感觸,特寫此詩。

參考資料:
1、王烈夫.中國古代文學名篇注解析譯:武漢出版社,2016:29
賞析

這首詩通過一對災民夫婦推小車流浪情景,生動地勾勒了一幅悲慘的明末流民圖,表現詩人對災民的深切關注和同情。這首詩采用新題樂府形式,以白描手法真實而簡練地刻畫了一對災民夫婦形象,悲切淒慘,哀哀動人。

這首詩是作者導演的一幕饑民流離劇:一條曲曲折折的小徑通向前台,已是薄暮時分,遠遠望去,從黃塵紛揚的路上,出現了雜遝而來的獨輪車。全台靜默,隻聽見車輪轆轆之音由遠而近,終於有一輛來到了前台——分明是一對疲憊不堪的夫婦,女的在前拉扶車把,男的在後勉力推行,車上大抵是些鍋盆、鋪蓋之類,自然還有幾個麵呈菜色的小兒女,這就是開篇三句展現的景象。“班班”敘小車之多,可知流離者非止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