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離恨

[宋代] 蘇軾 [简体]

月轉烏啼,畫堂宮徵生離恨。美人愁悶。不管羅衣褪。
清淚斑斑,揮斷柔腸寸。嗔人問。背燈偷揾,拭盡殘妝粉。

標簽: 寫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月轉換下沉了,烏鴉啼叫起來,華麗的堂室裏響起了傳遞離情別恨的音樂。美女們愁苦煩悶,竟然顧不上羅衣被脫下來。
清亮的斑斑淚,揮灑後而柔腸寸斷。憎惡人們發問,隻好背著燈光暗暗地把淚水擦掉,連同臉上的化妝粉揩幹淨了。

注釋
點絳唇:詞牌名,出自南朝梁江淹《詠美人春遊》: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又名《點櫻桃》,雙調,有41字、42字、43字諸體。
月轉烏啼:表明夜深。
畫堂:古代宮中彩繪的殿堂。
宮徵:這裏泛指音樂。宮:古代五聲音階的第一音級。徵(zhǐ):古代五聲音階的第四音級。
羅衣:輕軟絲織品製成的衣服。
褪:脫落。
嗔(chēn):發怒。
搵(wèn):揩拭眼淚。
殘妝:被侵亂過的妝顏。

賞析

上片,寫歌女們在夜深人靜時的遭遇。第一、二句點明時間“月轉烏啼”,更暗示了此時是歌女們的淒涼酸楚的生活時刻。在一種正常人休息的正常時刻,卻從“畫堂”裏傳來了離情別恨的音樂聲,可以窺見歌女們懷念家人的傷心碎腑之苦痛。第三、四句進一層寫美人“愁悶”。不僅僅在於娛樂皇公貴族,而且還在於歌女顧不上去脫“羅衣”,早已被皇帝皇後脫下了,自然人格上受到侮辱。“畫堂”,腐朽淫威的殿堂,哪能容得下纖弱“美人”。

蘇軾憤然而訴:“畫堂”裏充滿了音樂傳遞的“離恨”和“愁悶”。

創作背景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蘇軾還朝,除判登聞鼓院。見宮中大量養歌女供皇公貴族享用,不禁對歌女發出同情之音,作該詞以慰藉之。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曆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