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子瞻和陶詩

子瞻謫嶺南,時宰欲殺之。
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
彭澤千載人,東坡百世士。
出處雖不同,風味乃相似。

標簽: 抒情,寫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蘇子瞻被貶官到嶺南,當宰相的想要把他殺死。
他飽吃了惠州的飯,又認真地和了淵明的詩。
陶彭澤是千古(朽的人物,蘇東坡也是百代傳名的賢士。
蘇的出仕與陶的歸隱,情況雖有(同,但兩人的風格和情味,卻是多麽相似啊。

注釋
跋(bá):文體的一種,多寫在書籍和文章的後麵。
子瞻:即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和陶詩:和陶淵明的詩。
嶺南:地區名,指五嶺以南地區。
時宰:當時的執政者,指章悖。
飽吃惠州飯: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官,至惠州安置,時達三年。惠州:現今廣東省惠州市。
彭澤:地名,在今江西九江東北部。

創作背景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蘇軾病逝常州。崇寧元年(1102年),詩人知太平州,九天即被罷官。當時趙挺之為相,仇視詩人,欲置之死地。詩人聯係自身遭遇,寫下這首詩來表達對蘇軾的深沉憶念和崇敬。

參考資料:
1、霍鬆林著.宋詩舉要: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06:第160-161頁
賞析

詩題“跋”字表示詩人對蘇軾的尊敬。首二句“子瞻謫嶺南,時宰欲殺之。”分量極重,也切合事實。“時宰”章悖貶東坡於惠州,自以為東坡在那裏既無自由,又不服水土,必死無疑。孰料東坡泰然處之。詩人平淡中概括了蘇軾先貶惠州,再貶儋州,已至天涯海角之絕地的經曆。“時宰欲殺之”五字,有回攔橫截之力,寫出詩人對執政者妒能嫉賢、殘酷打擊的無比憤慨。尤其用一“欲”字點出其用心之狠,而為蘇軾抱無盡之同情。

狀況如此淪落,詩人再用“飽吃飯”與“細和詩”兩個生活細節,生動而具體地再現了蘇軾超邁灑脫的精神境界。前兩句用力之重,恰恰成為後二句的鋪墊,造出跌宕懸殊的強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