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子瞻和陶詩》賞析

詩題“跋”字表示詩人對蘇軾的尊敬。首二句“子瞻謫嶺南,時宰欲殺之。”分量極重,也切合事實。“時宰”章悖貶東坡於惠州,自以為東坡在那裏既無自由,又不服水土,必死無疑。孰料東坡泰然處之。詩人平淡中概括了蘇軾先貶惠州,再貶儋州,已至天涯海角之絕地的經曆。“時宰欲殺之”五字,有回攔橫截之力,寫出詩人對執政者妒能嫉賢、殘酷打擊的無比憤慨。尤其用一“欲”字點出其用心之狠,而為蘇軾抱無盡之同情。狀況如此淪落,詩人再用“飽吃飯”與“細和詩”兩個生活細節,生動而具體地再現了蘇軾超邁灑脫的精神境界。前兩句用力之重,恰恰成為後二句的鋪墊,造出跌宕懸殊的強烈效果。

“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急轉,在“時宰欲殺之”的情況下既不乞憐,也不憂傷,而是“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這是對“時宰”迫害的極大蔑視,也是胸襟開朗、人品卓絕的具體表現。蘇軾之所以如此喜愛陶詩,自然不僅由於藝術上的向往,更主要的還在於心靈上的契合。第四句入題。一般的詩人至此,就容易針對《和陶》的內容褒讚開來,而詩人點到即收,忽然跳出,借陶淵明人品讚蘇軾,大開大合。

“彭澤千載人,東坡百世士”說得非常鄭重懇切。從開始的“子瞻”到“東坡”,“淵明”到“彭澤”,從稱呼上加以變化。陶淵明見機而作,彭澤令隻做一百多天就去官歸隱,前人多視他為處士。而蘇軾卻一生都在宦海浮沉。拿陶淵明喻蘇軾,從形跡看,兩人截然不司,而他們不以貧富得失縈懷,任真率性而行,則是共同的。所以“出處雖不同”又一反,著一“雖”字以為轉折,“風味乃相似”以“乃”字一合作結。“風味”二字含蓄不盡,由讀者自去領會。

蘇軾針對陶淵明寫的和詩有一百零九首,風格內容多種多樣。詩人卻緊緊抓住“風味乃相似”這個特點,專寫蘇軾胸懷。言為心聲,其人如此,與陶淵明相似。這是詩人以簡馭繁,遺貌取神,探驪得珠之處。而八句之中上下聯係數百年,至少有四次轉折,這是詩人古體詩短篇的刻意求精之作。詩人崇尚“平淡而山高水深”的風格,這首詩就具有這樣的特點。

參考資料:
1、陶文鵬主編.宋詩精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01:第341頁
2、蔣方編選.黃庭堅集:鳳凰出版社,2014.10:第27頁

原文《跋子瞻和陶詩》

[宋代] 黃庭堅

子瞻謫嶺南,時宰欲殺之。
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
彭澤千載人,東坡百世士。
出處雖不同,風味乃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