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寓意

[宋代] 蘇軾 [简体]

三入承明。四至九卿。問書生、何辱何榮。金張七葉,紈綺貂纓。無汗馬事,不獻賦,不明經。
成都卜肆。寂寞君平。鄭子真、岩穀躬耕。寒灰炙手,人重人輕。除竺幹學,得無念,得無名。

標簽: 寫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三次做出入皇宮的官,四次做到九卿高官,試問書生,你有什麽屈辱之處?又有什麽榮耀和美名?朝中那些親近寵貴的金、張之流,他們的後代能夠身服綺儒紈袴,冠戴貂尾纓飾,還不是由於他們會“篤敬寤主”,幹些拍馬逢迎的勾當嗎?而書生你既沒有汗馬功勞、又不會寫些歌功頌德的辭賦獻給皇帝,也不會用儒家經書去走送官的捷徑。所以沒有他們顯貴。


既然這樣,要像漢代蜀人嚴君平那樣,在成都開個問卦店鋪,自甘寂寞,或者像西漢末年的隱士鄭子真那樣在山穀裏種田,火炭有不能再燃的時候,有可以取暖的時候,人有顯貴與輕賤之分,不如學習、傳授佛學,無所牽掛、無所名利。

賞析

從詞題“寓意”來看,這是篇首自我嘲弄、自我哀怨、自我比況並自我排遣的作品。而在自我排解中,似乎還表現出一種自信、自豪,並頗帶一點傲骨的韻致。“三人承明。四至九卿。問書生、何辱何榮”?蘇軾一生至此已三次進人朝廷作皇帝的近侍之官了。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自登州太守以禮部郎中召回注京,遷中書舍人、任翰林學士知製浩兼侍讀;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在杭州太守任時,又被改翰林學士承旨召還,除兼侍讀;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八月,又以兵部尚書兼差充南郊鹵簿使自揚州召還,導駕景靈宮,遷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所以稱“三人承明”。

創作背景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太皇太後高氏已經去世,宋哲宗行“紹述”恢複宋神宗新法。至此,蘇軾已經三次進入朝廷做皇帝的近侍官,但這一年,蘇軾失去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兩個官職,已經過了八年太平生活的蘇軾聞到一股不安的氣息,於是寫下該詞,自問“書生何辱何榮”。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曆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1170-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