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
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爭馳逐。
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
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谘嗟。
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
漢宮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
纖纖女手生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
不識黃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
一朝隨漢使,遠嫁單於國。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
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萬裏安能製夷狄!
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
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
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
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北方少數民族以鞍馬為家,以打獵為生。
泉水甘甜,野草豐美沒有固定的地點,鳥兒受驚,野獸互相追逐。
是誰將漢人女子嫁給胡人,風沙是無情的,而女子容貌如此美麗。
出門都很難看到中原人,隻能在馬背上暗自思念故鄉。
在琵琶聲中,胡人也會感到歎息。
如此美麗的女子流落異地,死在他鄉,而琵琶曲卻傳到了漢宮裏。
漢宮裏爭著彈昭君所彈的琵琶曲,心中的怨恨卻不知道從何說起。


細小的手生在閨房之中,隻能學彈琵琶,不會走出閨房。
不知道沙漠中的雲是這麽飄出邊塞的,哪裏知道這琵琶聲是多麽的令人斷腸!

賞析

這組詩第一首頭四句,破空而來,用類似散文的詩語,寫胡人遊獵生活,晴示胡、漢之異。接著以“誰將漢女嫁胡兒”,接到明妃身上。寫明妃以“漢女嫁胡兒”,以“如玉”之顏麵,冒“無情”之“風沙”,而且“身行”之處,連“中國(指中原)人”也看不到,明示明妃“流落”之苦。接下用“推手為琵卻手琶”,緊承“馬上自作思歸曲”。

“推手”“卻手”,猶言一推一放。“琵琶”本是象聲詞,如同現代說的“劈啪”,以樂器之聲為樂器之名。一推一放,劈劈啪啪,刻畫明妃滿腔哀思,信手成曲。但琵琶哀音,卻十分感人,連胡人聽了“亦谘磋”不已。這種寫法與王安石“沙上行人卻回首”相同。以上三層,由胡、漢習俗之異,寫到明妃流落之苦,再寫到明妃思歸作曲,譜入琵琶,層次井然,而重點在於這一琵琶“新聲譜”。因為作者正是要就此抒發慨歎的。

創作背景

自漢代以來, 王昭君的故事一直是詩人們樂於吟誦的題材,但在主題上大多不出“悲怨”二字。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字介甫)作《明妃曲二首》,議論新警,一時和者甚眾。歐陽修也作兩首以和。

參考資料:
1、吳孟複 等 .宋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 :131-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