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居依稼穡,戮力東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
饑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
揚楫越平湖,泛隨清壑回。
鬱鬱荒山裏,猿聲閑且哀。
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
曰餘作此來,三四星火頹。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雲乖。
遙謝荷蓧翁,聊得從君棲。
貧居依稼穡,戮力東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
饑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
揚楫越平湖,泛隨清壑回。
鬱鬱荒山裏,猿聲閑且哀。
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
曰餘作此來,三四星火頹。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雲乖。
遙謝荷蓧翁,聊得從君棲。
譯文
貧居糊口靠農務,盡力勤耕東林邊。
春種苦辛不必講,常恐辜負我心願。
田官關注秋收獲,傳語同我意相連。
長期挨餓喜一飽,早起整裝待下田。
劃動船槳渡平湖,山間清溪泛舟還。
草木茂盛荒山裏,猿啼悠緩聲哀怨。
悲涼秋風夜呼嘯,清晨林間鳥唱歡。
我自歸田務農來,至今已整十二年。
華年已逝人漸老,依舊耕耘在田間。
遙遙致意荷蓧翁,姑且隱居為君伴。
注釋
下潠(xùn):地勢低窪多水的地帶,即詩中所說的“東林隈”。
此詩當作於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是詩人在田舍中收獲時所作,當時陶淵明五十二歲。詩人自歸田以來,已經度過了十二年的躬耕生活。其勞作是勤苦的,生活是貧困的,但詩人卻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與安慰。
這首詩寫詩人自己為了生活不辭辛苦“戮力東林隈”的勞動過程。當他看到豐收在望時,想起了自己已經渡過了十年艱苦的農耕生活,心情是自豪的。
前六句是寫見到下溪田豐收時的心情。“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他的願望和司田是一致的,這使他很覺得欣慰。看來這“寄聲”與詩人的司田也是他的一位朋友。詩人在這裏之所以提到這位任司田的朋友,是表示自己的農耕生活並沒有脫離整個社會的生產活動,並且對社會生產有積極的意義。這是陶淵明農業社會理想和務實精神的表現。接下去就寫詩人怎樣雞一叫就到荒山去勞作,從而領略了山中的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