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寫詩人自己為了生活不辭辛苦“戮力東林隈”的勞動過程。當他看到豐收在望時,想起了自己已經渡過了十年艱苦的農耕生活,心情是自豪的。
前六句是寫見到下溪田豐收時的心情。“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他的願望和司田是一致的,這使他很覺得欣慰。看來這“寄聲”與詩人的司田也是他的一位朋友。詩人在這裏之所以提到這位任司田的朋友,是表示自己的農耕生活並沒有脫離整個社會的生產活動,並且對社會生產有積極的意義。這是陶淵明農業社會理想和務實精神的表現。接下去就寫詩人怎樣雞一叫就到荒山去勞作,從而領略了山中的晨景。“饑者歡初飽”,這是多麽深切的生活體驗,沒有親身嚐過饑餓的味道,就不知這“歡視飽"是怎麽回事。正是為了求得一飽,他才天不亮就去勞動:進山是隨著山勢和河穀的迂伺劃船前進的。山裏很荒涼;聽得見猿的哀啼。淒涼的夜風隨著殘夜逝去了,鳥兒歌唱善迎接早晨的到來。這是一個多麽寂靜清冷的早晨他想到自己十年的農耕生活。十二年中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著初衷,付出了自己大好的年華這時陶淵明已五十歲了,老之將至,他怎能不感慨萬分。詩的最後一句就回答了這個問題,“遙謝荷榛翁,聊得從君棲”,致意古代隱居躬耕的先哲,我也在追隨著您呢。詩人心目中有理想,有信念,有榜樣,這就是他固窮守節,雖老死田野也終不反悔的原因。
這首詩比前期的田園詩更真實地反映了陶淵明農耕生活的實際情形,同時也說明,陶淵明的務農,並不隻是作了個樣子而已。特別是在後期,他的生活越來越艱難了,餓肚子是常有的事,隻有付出艱辛的勞動才能賴以生存。這時他的田園詩中紀實的成分就多了,而不象前期那樣情趣盎然,那樣富於浪漫諦克。可是他並不抱怨生活的艱辛,在述其艱苦之中仍然時時表現出對生活和對自然景物的熱愛。
- 參考資料:
- 1、李建 康金聲.古代田園詩注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