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江邊閣 / 後西閣

[唐代] 杜甫 [简体]

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
薄雲岩際宿,孤月浪中翻。
鸛鶴追飛靜,豺狼得食喧。
不眠憂戰伐,無力正幹坤。

標簽: 憂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暮色從遠處的山道蔓延過來,高高的西閣臨近三峽瞿塘關。
淡淡的浮雲在山岩之間棲宿,孤獨的月影跟隨著波浪輕翻。
互相追飛的鸛鶴已漸趨安靜,捕得食物的豺狼正爭鬥聲喧。
戰亂不停輾轉憂思難以入睡,徒歎自己沒有能力可以回天。

注釋
暝色:即暮色,夜色。
延:展開,延伸。
高齋:即江邊閣。
次水門:臨近水邊閘門。
際:之間,宿:棲宿。
追飛靜:靜靜地追逐飛翔。得食喧:喧鬧地爭搶食物。
“豺狼”句有暗喻當時軍閥混戰之意。
正幹坤:意謂撥亂反正,改天換地。

鑒賞

首聯對起。“瞑色”句點明時間。一條登山小徑,蜿蜒直抵閣前。“延”有接引意,聯接“暝色”和“山徑”,仿佛暝色是山徑迎接來的一般,賦於無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生趣。這句寫出了蒼然暮色自遠而至之狀。“高齋”指西閣,有居高臨下之勢。這句是說西閣位置臨近雄據長江邊的瞿塘關。

詩人寄宿西閣,夜長不寐,起坐眺望。頷聯寫當時所見。詩人欣賞絕境的物色,為初夜江上的山容水態所吸引,寫下了“薄雲岩際宿,孤月浪中翻”的名句。這兩句仇兆鼇解釋說:“雲過山頭,停岩似宿。月浮水麵,浪動若翻。”是概括得很好的。薄薄的雲層飄浮在岩腹裏,就像棲宿在那兒似的。江上波濤騰湧,一輪孤燭的明月映照水中,好像月兒在不停翻滾。

創作背景

公元766年,年近花甲的杜甫移居夔州(重慶奉節,即劉備托孤地白帝城)。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閣。這首詩就是描寫作者在移居之前,夜宿西閣的所見所聞所感。

參考資料:
1、陶道恕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568-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