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譯文
牽著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風無限,來自海上。於是請來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紅染得像肉色紅。
豎立春天的綠幡,剪成春天的彩勝。一陣春風,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楊花,頗似雪花。
注釋
減字木蘭花:原唐教坊曲,雙調四十四字,與“木蘭花”相比,前後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
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內。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
春牛:即土牛,古時農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氣,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勸農耕,並象征春耕開始。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執,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稱。
丐:乞求。
這首詞是作者被貶海南時所作,是一首詠春詞。作者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托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
此詞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俗發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後漢書·禮儀誌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後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幟。春勝,一種剪紙,剪成圖案或文字,又稱剪勝、彩勝,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兩片的第二句都是寫“春風”。上片曰:“無限春風來海上”。
海南島在宋時被目為蠻瘴僻遠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詠,大都是麵對異鄉荒涼景色,興起飄零流落的悲感。蘇軾此詞卻以歡快跳躍的筆觸,突出了邊陲絢麗的春光和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在中國詞史中,這是對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熱情讚歌。蘇軾與其他逐客不同,他對異地風物不是排斥、敵視,而是由衷地認同。
他當時所作的《被酒獨行遍至子雲威徽先覺四黎之舍》詩中也說“莫作天涯萬裏意,溪邊自有舞雩風”,寫溪風習習,頓忘身處天涯,與此詞同旨。蘇軾一生足跡走遍大半個中國,或是遊宦,或是貶逐,但他對所到之地總是懷著第二故鄉的感情,這又反映出他隨遇而安的曠達人生觀。
此詞作於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蘇軾在惠州貶所得到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不得簽書公事的命令,於公元1097年(紹聖四年)四月十九日離開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貶所。這首詞為元符二年立春所寫春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