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戀巴江好,無辭瘴霧蒸。
縱能朝杜宇,可得值蒼鷹。
石小虛填海,蘆銛未破矰。
知來有幹鵲,何不向雕陵。
譯文
溫暖的巴江是這樣的美麗迷人,我在身旁不懼四季風霜豈怕嵐煙瘴霧薰蒸。
即使我能實現美好的願望,去朝拜蜀帝杜字,又怎麽願意逢著凶猛的蒼鷹?
精衛不停地投擲小石,妄想把大海填平,大雁含著尖銳的蘆葦也難逃弓箭的傷損。
我正向那知來不知往的幹鵲,為什麽不脫身遠遁由南向北飛到雕陵?
注釋
北禽:北來的飛鳥。
瘴:瘴氣,舊指南方山林間濕熱蒸鬱致人疾病的氣。
朝:朝拜。杜宇:即杜鵑鳥,傳說杜宇本是古蜀國的國君,失國而死,化為杜鵑。
蒼鷹:性凶惡的猛禽,搏殺小鳥為食。此處代指嚴酷凶惡的人。
填海:指炎帝之女,因遊東海淹死,化為精衛,經常銜西山木一石去填東海之事。後常以“精衛填海”喻人意誌堅定不移。
銛(xiān):鋒利。
鳴櫓詩人於大中五年隨東川節度使柳仲邪至成都,見聞蜀中除跟吐蕃和黨項之間的民族糾紛外,還爆發了蓬果二州的農民起義,知道這裏並不是王道樂土。無論到何有任職,他都會充滿了一種憂讒畏譏的心理;但讒雖可憂,卻不可避;譏雖可畏,卻也難防,這麽一來,詩人竟是連明說的勇氣都沒有了。這首詩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北禽》這一詩題,是動物的擬人化,實際就是自己的身世寫照。
詩的前四句說自己不畏南方之氤氳瘴氣而來到東蜀柳幕任職,雖能見知於主人,卻無奈困於小人的讒口,備受嫉恨與排斥。詩人覺得自己像銜石填海的精衛鳥和銜蘆遠飛的孤雁,小石終不可能填平大海,而孤雁隨時隨地都可能受到一切不可預知的襲擊。這正是詩人在梓州柳幕遭際艱危的寫照。詩人懷抱理想不辭辛勞自北南下,能得一枝之棲已屬難得,然小心力勞,不但理想抱負依然落空,競連生存本身亦重重困阻且時有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