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城南

將軍出紫塞,冒頓在烏貪。
笳喧雁門北,陣翼龍城南。
雕弓夜宛轉,鐵騎曉參驔。
應須駐白日,為待戰方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將軍騎馬出了紫塞長城,去與駐紮在烏貪的冒頓作戰。
兩軍在雁門關的北麵發起了戰爭,我軍與敵軍在城南布下了陣勢。
戰爭一夜未停,戰士們的雕弓發出的鳴聲抑揚動聽,鐵騎的奔跑聲到次日天亮還未斷絕。
戰士們晚上浴血奮戰,白天本應駐地休息,但他們並未停下來,隻等作戰勝利再好好地睡上一覺。

注釋
戰城南:漢樂府《鐃歌》名,內容描寫戰爭的傷亡景象。後人以此題作詩,亦多寫戰爭。
紫塞:泛言邊塞。崔豹《古今注》卷上:“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漢塞亦然,故稱紫塞焉。”
冒頓(mò dú):即冒頓單於,秦末漢初匈奴的首領,此泛指敵酋。烏貪:漢西域國名,烏貪訾離國之省稱。其境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借指敵人的根據地。
笳喧:胡笳的彈奏聲。笳:匈奴樂器,即胡笳。

賞析

這是一首擬古詩,通過描寫漢初與匈奴的邊境戰爭,歌頌了當時邊防將士浴血奮戰,保衛疆土的功績,反映了唐初對外戰爭的某些現實。

詩的首聯是嚴整的對句。“將軍出紫塞,冒頓在烏貪”指出交戰的雙方,又介紹交戰的地理背景。能征善戰的單於冒頓,殺父自立,滅東胡,逐月支,征服丁零,侵入秦之河南(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勢力強盛。西漢初年,不時進一步南下侵擾,嚴重影響西漢王朝。這裏以“冒頓”對“將軍”,冒頓既已如此勇猛,那麽“將軍”自然也是身手不凡的。這裏為下文的酣戰作鋪墊。“烏貪”與“紫塞”相對,說明是在異域的。

創作背景

唐高宗時代,李治當局對突厥、高麗、百濟、吐蕃等外族邊境發動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戰爭,漢軍將士英勇頑強反擊匈奴,盧照鄰有感於將士們的這種精神,從而寫下此篇。

參考資料:
1、熊依洪著.中國曆代文學大觀 隋唐五代文學大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1:第36頁